【周末杂谈】就这个价,还想要美国造?
出自识林
【周末杂谈】就这个价,还想要美国造?
笔记 2025-06-22 规模仿制药公司,几乎都没有制造回归美国的计划 多年前,参观一家专做冻干委托生产的国内工厂时,发现西林瓶内不是均匀的白粉,而是掺杂着一些大小不等的白色斑块。老板不屑一顾地说:“出这个钱,就只能做到这样”,让笔者肃然起敬。为何,因为老板实话实说。遗憾的是,这只是朋友间的私下交流。 这周二的《华尔街日报》引用瑞士仿制药公司山德士总裁Lichard Saynor的话:“卖一包抗生素的价格比卖一包M&M巧克力豆还便宜。我同意政府关于美国自产廉价药的目标。但政府是想通过胡萝卜还是大棒来实现?大棒是不会让我在美国建抗生素工厂的”。这是老板公开对媒体说的。在目前政府强势号召制造回归美国的大潮流下,这样实话实说,有益于行业的健康发展。 虽然上述话是关于制造回归的,但其潜台词是:就这个价,还想要美国造?多年来,国会、媒体和研究机构,一直在灌输美国制造的质量优于海外制造的质量,尤其是相对印度和中国生产的药品和原料药来说。相比之下,FDA倒是比较公正,一般会就事论事,而不是泛谈印度或中国的产品质量。 新政府的极端关税政策,更是雪上加霜。在所有规模仿制药公司中, 至今只有爱尔兰的Amneal一家决定在美国建厂,尽管其它仿制药公司都口头上表态赞同制造回归的目标。大家都希望政府为制造回归给予财政补贴和价格优惠政策。但到目前为止,尚未看到政府在实际行动上积极响应产业呼声的迹象。 由于仿制药在美国占处方量的90%,是人民健康的基本保障,不可或缺,制造不回归,就只能靠进口。虽然在目前和可见的将来,中美间的直接贸易深受关税和其它影响。但全球市场上应有很多迂回贸易路径,也就是说我国外向型原料药和仿制药企业,还是有机会的。 希望我国药业更坦诚、理性、公开,用各方都可以接受的方式讨论药品质量问题,这包括当前存在的问题,而不仅是可能发生的问题。质量是企业研制出来的,也是政府胡萝卜加大棒管理出来的。无论是药业还是政府部门,恐怕都不希望看到重大质量药害事件的发生。 识林-榆木疙瘩 识林®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必读岗位及工作建议:
适用范围: 文件要点总结: 以上仅为部分要点,请阅读原文,深入理解监管要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