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杂谈】填自己挖的坑,AI 帮不上大忙
首页 > 资讯 > 【周末杂谈】填自己挖的坑,AI 帮不上大忙 出自识林
【周末杂谈】填自己挖的坑,AI 帮不上大忙
笔记 2025-05-18 一张图,看AI在药品审评上的局限作用 这周一,识林资讯报道了美国FDA新局长要求FDA所有中心要在6月底前全面整合使用生成式AI(大语言模型)。 不愧是新官上任,积极进取。但从资讯报道业界提出的五大疑问上看,大家对FDA此举,似乎并不感冒。 FDA新任命的首席AI官Jeremy Walsh是IT专家,与他共同负责推动AI的药品审评与研究中心战略项目办公室主任Sridhar Mantha也是IT专家。这说明FDA认为AI主要是IT的事,有些令人失望。AI在专业领域的应用,与其说是IT(信息技术)的事,不如说是KE(知识工程)的事。AI的应用,固然离不开IT。但AI用的好坏,主要看是否有专业认知、认知的有多深。所以,本质上是知识及其运用的问题,即KE问题。 有缩短审评时间、提高审评效率的愿望,自然好。但要真正解决问题,需要对问题本身有深刻的认知。这方面,斯坦福大学的Ross Altman教授和前FDA药品监管负责人Janet Woodcock医学博士在今年1月12日在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举办的“监管科学创新峰会”上的发言,更有见地。他们认为审评效率低的根因源自FDA。目前的审评模式是:企业建模型、产数据、算结果、写报告交FDA审。FDA读报告,抽提模型、数据,加上自身认知,再算一遍,内部还要逐级写意见和报告,最终得出审评结论。未来AI的主要作用,应是免去,而不是帮助写报告和读报告。也就是应考虑将基于叙事(narrative based)的审评模式,转换成基于模型和数据(model and data based)的审评模式。 明明是基于模型和数据的药品研发,却要求企业用文字来叙事,导致企业和自己都费力不讨好。坑是自己挖的,也只有自己才能填上。这是因为,即使用基于模型和数据的审评模式,也离不开叙事。就像在中学做数学应用题一样,少不了要写文字说明。这里有个度的问题,即:啥处需要叙事,需要多少叙事,只有深知药品审评的人,才能把握好这个度的平衡。这种规律性多、平衡敏感的事,一时半会儿,恐怕不是AI能胜任的。 识林-榆木疙瘩 识林®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