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周末杂谈】干货未必都好,湿货未必无用
出自识林
2024-05-26
从业者的专业认知水平和责任心,有可能影响对外交流能力和效果
经常听到人们用“干货满满”这样的词来赞扬会议报告和培训课程。用此词的目的不难理解,是想说言之有物、有具体案例、不是泛泛的。但都是干货就一定好吗?
一场关于药物研究的会议报告,给出了最新、最全面的III期临床研究结果,数据详实,图文并茂,可谓是干货满满。对熟悉此药的同行专家,就等着看临床试验的结果,这些数据就是最需要的,无需过多解释,干货最好。但对新手,琳琅满目的数据未必能给予多大启发。有种说法是:从药物研究机理角度看,最重要的是III临床,最不重要的也是III期临床。所谓重要,是它给出药监局审批所需的确认性数据。所谓不重要,是它只是确认而不是提出药物机理。新手是要多学机理的,因为新药研发是靠认知机理推动的。所以,干货满满的益处恐怕要因人而异。
一支全明星球队,就一定容易夺冠吗?答案大家都知道。看表演,全明星队好,干货满满。为夺冠,就要讲究协调配合,要有英雄,也要有无名英雄,不能都是干货。讲课也一样。若为显示自己能干,那罗列成就就是了,干货满满。很多科学发现都有偶然性,但也有必然性(规律性)。后者是可教可学的,前者不是。若讲课的目的是要启发听众,讲者就会做很多铺垫。这些铺垫,独立地看,未必都是干货,但合在一起,就能达到启发的效果。所以,干湿组合的讲课,未必不好。
对于“干货”的另一种理解,就是“扣题”,与所讲内容,或更确切地说,与听者的本职工作紧密相关。最理想的是老师讲的例子,正好解决工作中的难题。单位或部门领导派人来听课,首先是为当前工作排忧解难,其次才是为培养人才(残酷的是,现实中经常是没有这个其次的)。即使从员工角度看,专注本职工作也是上策。但做好本职工作,有时可能需要似乎并不本职的知识。若是狭义地只将本职工作的内容视为干货的话,那就可能疏忽所需的重要知识。现举两个实例。
一家外向型仿制药企业,得到FDA的注册回复函,称‘配伍实验中,没有写明稀释浓度的限度’。企业问咨询师:‘原研标签中没有写明稀释浓度,该怎么做’?咨询师认为:‘FDA的要求不合理,企业只能证明在自己的产品端没有问题,无法控制用药的实际使用过程。建议用通常的稀释倍数,例如100毫升的输液袋,按说明书做一次实验即可’。企业发生困惑的根因,恐怕是因为仿制药企业通常不设临床部,研发人员通常不关心药品标签,不了解药品在临床上是如何使用的,眼中和心中都只有CMC(成分、工艺和检测)。但到头来,您是做药的呀!对仿制药研发人员,有关药品标签和临床用药的知识,是干货,不是湿货。
下面的实例发生在我国药品进军欧美市场的初期,大约15年前。当前,该企业对国际化的认知水平早已今非昔比了,但作为一个例子,还是有借鉴作用的。一位资深前FDA的GMP专家,到一家希望产品出口的无菌制剂厂参观交流。该厂坐落在当地经济技术开发区的一角,用北京的说法就是处在“上风上水”的一角。所以,企业自豪的介绍其地段优势,有助于保障厂区洁净。听完后,专家说:‘你是上风上水,很好。但你后边的那些企业就是下风下水了。你们在环保方面采取了哪些措施,使得后边的企业不受或少受影响呢’?企业有些茫然。这位专家没有说出的话是:‘GMP合规本质上是个信任问题,是个责任心问题。若是你不能对你的近邻有责任心的话,怎能对远方的陌生患者有责任心呢?我怎能信任你的GMP合规呢’?
试想,若是一门GMP的课,老师讲责任心,听者恐怕难以认同是干货。当然也看老师怎么讲了。若是用类似上边的例子讲,听者还不认为是干货的话,那恐怕就不是讲者的事了。
作者:榆木疙瘩
识林®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