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周末杂谈】AI技术在医药领域的应用
出自识林
2023-11-05
简报“澳门人工智能与健康研讨会”及对AI技术词的杂念
这周一和二,“澳门人工智能与健康研讨会”在澳门大学召开。16位报告人中,13位来自大学或研究机构,2位来自企业,1位来自美国FDA。会议的学术氛围浓,商业气息淡。报告都是各位讲者的最新研究成果。笔者上次参加AI相关会议是34年前。这次参会是想恶补一下,了解当今人们的兴趣点。下表列出了所有报告题目和报告人(按报告顺序)。有兴趣的读者,可直接联系相关报告人。
报告覆盖了药品研发的全过程,从寻找靶点、生成化合物、优化先导化合物,到药理研究、制剂研究、药物递送研究,以及AI,机器学习,ChatGPT,大数据等热门技术话题。报告的研究成果,不少是可以对药业有直接帮助的。会议的一大优点是将机理模型与AI等相关技术结合在一起讨论。AI等相关技术是黑匣子式的。黑匣子可以能力越来越强,但若人类不知道它是如何做到的,就难以形成知识的积累,不利于科技进步。相反,机理模型既是人类知识积累的产物,也是发现新知识、整合新老知识的工具。如何将机理模型与AI等技术有机地结合,让它们相辅相成,是笔者参会想要了解的主要内容。遗憾的是,这方面的讨论很少。
会议期间,笔者有闲空产生杂念。下面是其中四个。
(1) AI(artificial intelligence)也可译为人造智能。生活中,当人们说“人造奶油”、“人造肉”、“人工关节”时,通常是说这些产品不是真的,不是天造的,不如天造的。在这个意义上讲,AI不是I,人工智能不是智能,不如智能。
(2) 机器学习与机器无关。所谓机器学习,就是用已有的知识或数据来确定一个或一组函数,即建立既定的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的关系。这是个纯粹的数学问题,与机器无关。
(3) 大数据未必是好事。设想,若整体数据中,与所关心的信号相关的数据量固定,那整体数据量越大,算出来的信号的信噪比可能就越低,因为多出来的数据都是噪声。
(4) 用词过度。“… 使用机器学习(包括深度学习)的方法 …”。好像深度学习不是机器学习似的。AI、机器学习、深度学习、大数据、生成式的、…,这些与人工智能相关的技术词已变得如此时髦,以至于在写文章时,不把它们都列上,水平就不够高似的。
榆木疙瘩
识林®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