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识林社区】优质问答集锦2
出自识林
2022-04-16
以下是识林社区中的部分优质问答:
1.【研发】请问强制降解试验、影响因素试验、强力试验之间到底有什么区别?
社区用户@用户9jd3:
【结论】
影响因素试验 (stress testing、affect factor testing)、强制降解试验(forced degradation testing)、强力试验、强力破坏试验等(stress testing)表述的是同一个概念,只是翻译和不同目的试验条件不同。
【依据】
上市前阶段药品的稳定性 研究包括:影响因素试验 、长期稳定性试验 、加速稳定性试验 。
“影响因素试验”是CDE发布的稳定性指南:化学药物(原料药和制剂)稳定性研究技术指导原则 2015年定稿中的表述方法,对应英文是为“stress testing”(2013年征求意见稿 中用词为“强制条件试验”,对应英文是“stress testing”),定义为“通过给予原料药 较为剧烈的试验条件,如高温、高湿、光照、酸、碱、氧化等,考察其在相应条件下的降解情况,以了解试验原料药对光、湿、热、酸、碱、氧化等的敏感性、可能的降解途径及产生的降解产物 ,并为包装材料 的选择提供参考信息。”
在2020版中国药典 9001 原料药物与制剂稳定性试验指导原则 中影响因素试验(2015版对应英文翻译为“Affecting factor testing”)定义为“在比加速试验更激烈的条件下进行,目的是探讨药物的固有稳定性,了解影响其稳定性的因素及可能的降解途径与降解产物 ,为制剂生产工艺、包装、贮存 条件和建立降解产物分析方法 提供科学依据。”包括高温试验、高湿试验、强光照射试验。
在ICH Q1A 新原料药 的制剂的稳定性试验中,对于“stress testing”(对应翻译为“强力试验”)的描述是:Stress testing of the drug substance can help identify the likely degradation products , which can in turn help establish the degradation pathways and the intrinsic stability of the molecule and validate the stability indicating power of the analytical procedures used. Stress testing is likely to be carried out on a single batch of the drug substance. It should include the effect of temperatures (in 10°C increments (e.g., 50°C, 60°C, etc.) above that for accelerated testing), humidity (e.g., 75% RH or greater) where appropriate, oxidation, and photolysis on the drug substance.(原料药的强力试验有助于确定可能的降解产物,而这些降解产物又可帮助了解降解途径和分子内在的稳定性,并论证使用的分析方法是否能反映产品的稳定性 。强力试验通常仅需对一批原料药 进行试验,它包括温度(高于加速试验温度 10℃,如 50℃、60℃等)、湿度(如 RH 75%或更大)、氧化、光照对原料药的影响。)
在 ICH Q1B 稳定性试验:新原料药和制剂的光稳定性试验中使用了“forced degradation testing”(对应翻译为“强制降解试验”)。强制降解试验是光稳定性试验的其中一部分,而光稳定性试验是强力试验(stress testing)的一部分。The purpose of forced degradation testing studies is to evaluate the overall photosensitivity of the material for method development purposes and/or degradation pathway elucidation.(强制降解试验研究的目的是评价原料药的总体光敏感性,用于方法开发及降解途径的阐明。)
在 ICH Q2(R1) 分析方法论证中提到了强力破坏试验条件,如:光,热,湿,酸碱水解及氧化情况。(stress conditions: light, heat, humidity, acid/base hydrolysis and oxidation.)
EMA、 WHO发布的稳定性指南中用词均为“stress testing”(对应翻译为“影响因素试验 ”、“破坏试验”等)。
影响因素试验是稳定性研究的一部分,包括高温、高湿、光照,必要时,还有氧化、还原、酸碱作用等,而强力试验、强力破坏试验等也是高温、高湿、光照、氧化、还原、酸碱破坏等,常用于有关物质的分析方法验证中,作为专属性验证的一部分。综上,基本能确定影响因素试验、强制降解试验和强力试验(强力破坏试验、强制条件试验……)是一类试验,只是翻译和不同目的试验条件不同。
社区用户@Seanx:
以下仅供参考:
强降解试验和影响因素试验,试验目的各有侧重。
强降解试验的目的是在正式稳定性研究前确定有关物质方法是否具有稳定性指示性,也是评估方法专属性时要做的,对主峰峰纯度及三维图谱有要求,国内国际做法基本相同。
影响因素试验更多是评估光、热、湿度等因素对药品的影响,比正式稳定性加速条件稍微剧烈一些,需考察各条件下不同放置时间多项质量指标变化情况,其目的是确定所选择包装及储存条件的合理性,国内新产品较关注。
Stress Testing可理解是对此类试验的统称,国外通常指强降解试验。
社区用户@大块头:
我认为是不一样的,在赞同以下“2022-02-18 09:08Seanx“的回复基础上,对“强制降解”的实验条件再做一点补充
ICH指南对强降解的实验条件写的很简单,对实际操作指导性有限,对此,任何同行感兴趣的话可以读一下下面文章,这在我见过的FDA注册审评中不止一次提到按照里面的要求做。url
在理解如Seanx所说的实验目的基础上,我在这篇文章收获的有两点:
——第一,强降解条件并不是固定的,因为每个物质的性质不同,所以强降解条件应是探索性地阶梯递增式;
——第二,基于上一点,强制降解实验是以降解质量百分比(文章中推荐5-20%)为实验条件剧烈程度的衡量标准。也就是说实验的目标是把药物降解一定程度,基本没降解的话不利于评估检测方法的稳定性指示性;降解太多的话出来的物质太复杂,无从评估。
而这两点,据我了解是“影响因素试验 ”不要求的,与试验目的吻合。
2. 【注册】NDA阶段申报资料里面的中间体控制策略只论述有质量标准的中间体吗?中间产品没有质量标准可以写入收据数据,阐述杂质演变传递过程吗?
识林研究人员:
【法规依据和解读】
——请问是指原料药还是指制剂的“中间体”“中间产品 ”?可先在识林主题词“中间产品 ”中明确这个概念;
个人的理解,在化学药品角度,通常“中间体”用于原料药工艺,后续还涉及到化学结构的改变,而“中间产品”用于制剂工艺,不涉及化学结构的改变;
——关于中间产品控制和杂质演变的资料撰写,主要参考的是最新CTD,见化学药品注册分类及申报资料要求 ,及国内现行的CDE官方翻译的ICH CTD的药学部分质量-M4Q(R1) 模块 2 的质量综述 模块 3:质量,主要相关内容原文如下:
3.2.S.2.4 关键步骤和中间体的控制(名称,生产商) 关键步骤:对于为确保生产工艺受控在 3.2.S.2.2 中界定的关键步骤,应提供其中的 工艺参数控制范围、进行的检验及接受标准 (包括制定依据及试验数据)。中间体:应提供生产工艺中已分离中间体的质量控制信息。
3.2.S.3.2 杂质(名称,生产商) 应提供杂质相关信息。参考 ICH 指导原则:Q3A 、Q3C 、Q5C 、Q6A 和 Q6B
3.2.P.3.4 关键步骤和中间体的控制(名称、剂型) 关键步骤:对于为确保生产工艺受控在 3.2.P.3.3 中界定的关键步骤,应提供其中的 工艺参数 控制范围、进行的检验及接受标准(包括制定依据及试验数据)。中间体:应提供生产工艺中已分离中间体的质量控制 标准。参考 ICH 指导原则:Q2A、Q2B、Q6A 和 Q6B
3.2.P.5.5 杂质分析(名称,剂型) 应提供杂质分析信息(如之前未在“3.2.S.3.2 杂质”中提供)。参考 ICH 指导原则:Q3B 、Q5C 、Q6A 和 Q6B
【相关文献或案例】
——在杂质传递的撰写方面,CDE分享的CTD模板恩替卡韦申报资料,是我印象中最佳的参考之一;
【思考与建议】
——首先,从上述法规上看,没标准的中间体或中间产品 要不要写,写在哪里,是没有明确具体的规定的,所以,这些都可以由企业自己决定;不过,可以看出,如果要写的话,完全没有“质量控制信息”和“质量控制标准”,可能会引起审评人员的疑问:如果不做任何质量控制(哪怕是目测),拿出中间体的意义何在?所以建议你可以先与工艺人员沟通,为什么要有这一步中间体的存在?即便是为了成本(中间体更纯,下一步收率更高),到底其实还是为了质量,对吧?
——杂质谱 的传递,可参考华海模板,是分布在S.2.3(从物料开始),S.2.4(在各步骤中间体之间的传递),S.3.2(最后在成品中汇总)的思路,环环相扣,步步传递,逻辑相当清晰。有些企业只是在S.3.2中列表简述,再加上一些传递的论述,这样就脱离了S.2.3和S.2.4中的物料与中间体质量标准。不过据我的经验,CDE老师也并未强求。
综上,希望能帮到你。
3. 【生产】小容量注射剂终端灭菌的热穿透该怎么做呢?
社区用户@至尊小宝:
1、首先,关于小容量安瓿瓶的热穿透实验 是否可以不做:
目前仅在《JBT 20001-2011》 注射剂灭菌器 6.7.4中提到 20ml以下免做热穿透,(可能认为20ml以下的装量热穿透应该很容易达到吧),其他法规中未见有明确规定做还是不做。我认为:做不做应基于对产品的风险评估决定,GMP指南中也给了充分的权限:验证的范围和程度,需要风险评估。
基于经验,从国内GMP检查的角度看,不做的话,一般会有缺陷的。(连探索、研究的精神和勇气都没有,嘻嘻~)
2、关于如何密封的问题:
关于灭菌相关国外法规就不提了(PDA、EN285等),国内目前看的比较多的《化学药品注射剂灭菌和无菌工艺研究和验证指导原则》 ,里面有一段文字,如下:
热穿透的目的写的很清楚了,安瓿瓶做热穿透有过多的争议声音主要还是基于安瓿瓶如何放置探头、如何密封的问题,本人从事验证工作,接触过的有以下三种:
① 拿同规格或大一号规格的西林瓶(也有拿口服液瓶的)做模拟替代品,灌装相应的药液进行模拟;
② 将热穿透探头插入产品盘中间,与外壁接触夹紧;
③ 插入安瓿瓶(带药液)中,用锡箔纸封口;
——不管以上哪种,都需要具备研究的精神,要拿数据来证明替代品或替代方法的等价性即可。
曾经做过以上的实验:大家认为哪种更适合做模拟替代呢? 哪种方式和细节不科学呢?同规格大小的西林瓶和口服液瓶哪种密封更好呢? 细微的差异可能会导致热穿透失败哦~
PS:在实际验证过程中,热穿透不是完全由灭菌设备和制剂容量决定的,产品本生的热传导也很重要。普通的水溶液,稀溶液(小容量的),一般热穿透没有什么问题,如果是高分子材料,凝胶类产品,就不一定了。故,是否需要做热穿透,热穿透怎么模拟替代,还是要用数据说话!!!
4. 【质量】请问,在考虑杂质(也包括清洁验证)限度计算时,查询半数致死量LD50到哪里查啊?知道了LD50该如何计算PDE和杂质限度呢?
答案来自社区用户@RIch:
问题1:LD50哪里找:
推荐几个数据库:
1. Drugfuture
2. ChemlDplus
3. RTECS
或者使用文献搜索:使用化学名称,毒理实验等关键词。比如在知网中,进行关键词全文搜索:
问题2:知道了LD50怎么计算杂质限度:
1. NOEL=LD50*70kg/2000
2. PDE=NOEL*体重调整/F1*F2*F3*F4*F5
3. 限度=PDE/1000*剂量
具体的系数请查询 ICH Q3C
参考资料:
1. url
社区用户@tooth:
1,Azierta,一家国内企业会用到的欧洲安全性数据调研公司,给他们分子名称,他们会直接提供一份毒理报告,并计算PDE,价格在3000元左右。
2,url ,识林页面 ,有一些相关数据库的参考。
社区用户@zhaosc:
LD50可在在www.drugfuture.com中"化学物质毒性数据库"中查到, 找倒LD50后,可以计算NOEL(参考APIC原料药清洁验证指南公式),计算出NOEL后,可以计算出PDE(每日允许暴露量 )(参考ICH Q3C 中的公式),基本就是这种流程方式,谢谢。
社区专家@安稳定:
LD50计算NOEL值是不是来自清洁验证,不是来自杂质限度的制定。
倒是可以用TD50计算Acceptable Intakes (μg/day),从而计算出限度,使用的是线性外推机制。
(登录识林社区,可查看回答中涉及的法规原文链接)
识林社区,现开放给所有注册用户。
也可报名成为识林向导,分享知识,试用账号!
点击二维码报名,或可点击这里了解更多
作为识林知识平台的关键板块,识林社区是一个面向制药业从业者的互动交流平台,主要功能包括问答、文章、课程 。
其中,“问答”功能更是重中之重。
在这里,成百上千的识林用户提出问题,而回答问题的有其他用户,还有识林向导,识林内部团队和专家。
药品生命周期 ,是大量法规、知识、实践的结合,大家每天都会遇到大大小小的问题,但并不总能得到好的答案。
一个好的答案,不能是一句道听途说,也不仅是从“经验”出发的一句简单判断。更何况,越重要、越复杂的问题,往往并无完全正确、拿来即用的答案。
所以,优质解答 ,应兼具“依据”、“思考”和“建议”。读完之后,不仅可基于“建议”有所行动,也能审视答者的“思考”逻辑,还可以确认“依据”,并发散学习,真正把答案转化为自己的知识,应对未来其他问题,“鱼”与“渔”兼得。
这当然很不容易,而识林向导团队本着分享和学习的精神,已经为社区带来近100份这样的优质解答。在此,识林十分感念!
接下来,我们需要的,是您的参与:
——开放 ,识林社区,目前开放给所有会员;
APP端,下载“识林”APP注册后使用,在“讨论区”提问和问答即可;PC端,复制www.shilinx.com至浏览器,点击右上角“注册”后注册登录
——解惑 ,您可以随时提问,也可以浏览全部问答;
——分享 ,识林当然也欢迎您的回答,如您也想提供优质答案,请联系我们;
——关联 :优质解答的“依据”往往包括链接,企业会员可点击跳转,普通会员可按名称检索app或监管部门网站。
识林®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岗位必读建议:
QA(质量保证):应深入理解灭菌和无菌工艺的验证要求,确保生产过程符合GMP规范。 生产:熟悉湿热灭菌和无菌工艺的操作细节,保证生产过程的合规性。 研发:在药物开发阶段考虑灭菌工艺对药物稳定性的影响,选择合适的灭菌方法。 注册:了解注册申报过程中对灭菌/无菌工艺的要求,准备相应的申报资料。 文件适用范围: 本文适用于化学药品注射剂的灭菌和无菌工艺研究及验证,包括终端灭菌工艺和无菌生产工艺,主要针对申请上市及上市后变更的注册申报过程,由中国CDE发布。
文件要点总结:
灭菌工艺选择 :强调根据药物活性成分的稳定性和包装系统特点,首选过度杀灭法,对热不稳定药物可采用残存概率法。微生物污染监控 :在灭菌前通过工艺设计降低微生物污染,并进行必要的监测,以确保产品无菌性。湿热灭菌工艺验证 :包括物理确认和生物学确认,确保灭菌工艺的有效性,验证方案需基于风险评估设计。无菌生产工艺研究 :对于无法耐受湿热灭菌的产品,研究除菌过滤或无菌分装工艺,确保无菌保证水平。无菌生产工艺验证 :进行除菌过滤工艺验证和无菌工艺模拟试验,以评价无菌工艺的有效性。以上仅为部分要点,请阅读原文,深入理解监管要求。
关键日期:本文件为 ICH Q1A(R2) 指南的当前步骤 4 版本,日期为 2003 年 2 月 6 日。该指南已被 ICH 专家工作组制定,并已根据 ICH 流程由监管方咨询。本指南在 ICH 流程的第 4 步被推荐采纳。
适用范围:本文件适用于新药物物质和产品的稳定性测试,包括化学药品、生物制品、疫苗和中药等。适用于注册分类(创新药或仿制药、生物类似药、原料药等)和监管市场(如中国、美国、欧盟等)。适用于 Biotech、大型药企、跨国药企、CRO 和 CDMO 等企业类型。
适用岗位:本文件对药品研发、注册、质量保证(QA)、生产、市场等岗位的工作带来变化,特别是对稳定性研究和注册申报的岗位是必读。
文件要点总结:
稳定性测试目的:为证明药物物质或药物产品在各种环境因素(如温度、湿度、光照)影响下随时间变化的质量,并建立药物物质的复验期或药物产品的货架期及推荐储存条件。 稳定性测试条件:基于对 EC、日本和美国三个地区气候条件影响的分析,世界被划分为四个气候区域 I-IV,本指南针对气候区域 I 和 II。 药物物质稳定性测试:包括压力测试、批次选择、容器封闭系统、规格、测试频率、储存条件、稳定性承诺、评估和标签声明等。 药物产品稳定性测试:包括光稳定性测试、批次选择、容器封闭系统、规格、测试频率、储存条件、稳定性承诺、评估和标签声明等。 稳定性数据包:本指南定义了新药物物质或药物产品注册申请所需的核心稳定性数据包,同时允许足够的灵活性以适应由于特定科学考虑和被评估材料特性可能出现的不同实际情况。 以上仅为部分要点,请阅读原文,深入理解监管要求。
岗位必读指南
QA:负责确保产品质量符合光稳定性测试要求。 研发:进行新药物质和产品的光稳定性测试,以评估光对药物的影响。 注册:在药品注册申请中包含光稳定性测试信息。 文件适用范围
本文适用于新分子实体及其相关药物产品的光稳定性测试,包括化学药品和生物制品。适用于欧盟、日本和美国监管机构,主要针对大型药企和Biotech公司。
文件要点总结
光稳定性测试重要性 :强调光测试是压力测试的一部分,用于评估药物在光照条件下的稳定性。样品呈现 :建议对样品进行适当的物理状态考虑,以最小化光照测试中可能发生的物理变化。分析方法 :样品在光照暴露后应使用适合的分析方法检测物理性质变化和降解产物。结果判断 :通过强制降解研究和确认性研究,确定是否需要特殊的制造、配方或包装措施,以及是否需要光阻隔包装或特殊标签。测试条件 :样品应暴露在特定的光照条件下,以确保获得足够的光暴露量,包括总光照量和近紫外线能量。以上仅为部分要点,请阅读原文,深入理解监管要求。
法规指南解读:ICH_Q3A(R2)_Impurities_in_New_Drug_Substances
适用岗位(必读):
研发(R&D):负责新药物质的化学合成和杂质分析。 质量管理(QA):确保新药物质的质量符合ICH指南要求。 注册(Regulatory Affairs):准备注册文件,确保包含所有必要的杂质信息。 工作建议:
研发:在新药物质的合成过程中,识别和控制有机、无机杂质及溶剂残留。 质量管理:建立和验证分析程序,确保能够检测和量化杂质含量。 注册:在注册文件中详细报告杂质含量,包括批次分析和稳定性研究数据。 文件适用范围: 本文适用于化学合成的新药物质,不包括生物制品、肽、寡核苷酸、放射性药物、发酵产品及其衍生的半合成产品、草药产品以及动植物来源的粗产品。适用于欧盟、日本和美国的监管机构,针对大型药企、Biotech公司、跨国药企以及CRO和CDMO等企业。
文件要点总结:
杂质分类: 明确了有机杂质、无机杂质和溶剂残留的分类,并指出了不包括在本指南中的杂质类型。报告和控制理由: 强调了在新药物质合成、纯化和储存过程中实际和潜在杂质的总结,以及实验室研究的重要性。分析程序: 要求注册申请中包含验证过的分析程序,以检测和量化杂质。批次杂质含量报告: 要求提供用于临床、安全和稳定性测试的新药物质批次的分析结果。规格中杂质列表: 新药物质规格应包括杂质列表,基于商业生产批次中发现的杂质选择。以上仅为部分要点,请阅读原文,深入理解监管要求。
适用岗位必读建议:
QA(质量保证):确保生产过程和产品质量符合残留溶剂的指导原则。 R&D(研发):在药物研发阶段,合理选择和使用溶剂,确保后续生产符合规定。 Production(生产部门):在生产过程中控制溶剂的使用,减少残留。 Analytical Lab(分析实验室):进行残留溶剂的检测和分析,确保数据准确。 文件适用范围: 本文适用于化学药品中的残留溶剂问题,包括创新药和仿制药,由国际协调会议(ICH)发布,适用于Biotech、大型药企、跨国药企等各类企业。
文件要点总结:
残留溶剂分类 :根据风险评估,将残留溶剂分为三类,明确指出应避免使用的溶剂(Class 1)、应限制使用的溶剂(Class 2)和毒性潜力低的溶剂(Class 3)。
暴露限值建立方法 :介绍了如何根据毒性数据建立残留溶剂的允许日暴露量(PDE),并提供了相关公式和计算方法。
分析程序 :推荐使用气相色谱等色谱技术来测定残留溶剂,并强调方法验证应符合ICH指南。
残留溶剂报告水平 :供应商应提供关于辅料或药物成分中残留溶剂的信息,包括可能存在的溶剂种类和含量。
残留溶剂限制 :详细列出了应避免的溶剂(Class 1)和应限制的溶剂(Class 2)的具体种类和浓度限制,并提供了相应的PDE值。
以上仅为部分要点,请阅读原文,深入理解监管要求。
法规指南解读:ICH_Q5C_Stability_Testing_of_Biotechnological/Biological_Products
适用岗位(必读):
QA(质量保证):确保稳定性测试程序符合ICH Q5C指南要求。 注册:在药品注册文件中准确反映稳定性数据和条件。 研发:设计符合ICH Q5C要求的生物技术/生物制品稳定性研究方案。 生产:根据指南要求进行生物制品的生产和储存。 工作建议:
QA应定期审核稳定性测试程序,确保符合ICH Q5C的最新要求。 注册人员需在注册文件中明确指出稳定性测试条件和结果。 研发团队应根据指南制定详细的稳定性测试方案,并确保测试方法的验证。 生产部门需确保生产规模的批次符合ICH Q5C的稳定性数据要求。 文件适用范围: 本文适用于生物技术/生物制品的稳定性测试,包括蛋白质和多肽类药物,不包括抗生素、过敏原提取物等。适用于欧盟、美国、日本、加拿大等地区的监管机构,以及生物技术公司和大型药企。
文件要点总结:
特殊特性考虑 :生物技术/生物制品的稳定性测试需考虑分子构象和生物活性的维持,对环境因素特别敏感。稳定性测试程序 :应包括适当的分析方法,确保产品在拟定储存期内的稳定性。批次选择 :至少3批代表性的原料药或最终产品,用于长期稳定性研究。稳定性指示特性 :开发包括效力、纯度和分子特性的稳定性指示特性,确保检测产品变化。储存条件 :精确定义储存温度和条件,考虑加速和压力条件下的稳定性。以上仅为部分要点,请阅读原文,深入理解监管要求。
适用岗位及工作建议:
QA(质量保证):必读。需确保所有测试程序和接受标准与Q6A指南一致,并在产品放行时应用。 注册:必读。在准备药品注册文件时,需参考Q6A指南中的标准和测试程序。 研发:必读。在新药物质和新药产品的设计和开发阶段,应遵循Q6A指南中的规定。 生产:必读。在生产过程中,需按照Q6A指南进行原辅料、中间产品和最终产品的测试。 适用范围: 本文适用于化学药品的新药物质和新药产品,包括固体口服剂型、液体口服剂型和注射剂(小容量和大容量)。不适用于生物制品、发酵产品、寡核苷酸、中药和动植物源性粗品。由国际协调会议(ICH)发布。
要点总结:
目的与背景 :旨在为新药物质和新药产品建立全球统一的质量标准,包括测试程序和接受标准。通用测试/标准 :包括对所有新药物质和新药产品的描述、鉴定、含量测定和杂质测试等通用要求。特定测试/标准 :根据药物特性和用途,可能需要包括物理化学性质、粒径、多晶型、手性测试等特定测试。规格定义与论证 :规格是一系列测试、分析程序参考和适当的接受标准,需由制造商提出并由监管机构批准。药典测试和接受标准 :应优先使用药典中的程序和标准,同时强调了药典程序和接受标准的国际协调。以上仅为部分要点,请阅读原文,深入理解监管要求。
法规指南解读:ICH_Q6B_Specifications_Test_Procedures_and_Acceptance_Criteria_for_Biotechnological/Biological_Products
适用岗位(必读):
QA(质量保证) 生物技术产品开发 注册事务 生物制品生产 工作建议:
QA:确保所有测试程序和接受标准与ICH Q6B指南保持一致。 生物技术产品开发:在产品开发过程中,根据本指南对产品特性进行充分表征。 注册事务:在提交注册文件时,包含符合ICH Q6B要求的详细规格说明。 生物制品生产:在生产过程中应用本指南中的标准操作程序和接受标准。 文件适用范围: 本文适用于生物技术产品,包括重组或非重组细胞培养表达系统生产的蛋白质和多肽。适用于欧盟、日本、美国、加拿大和瑞士等地区的注册和生产。主要针对大型药企和跨国药企的生物技术产品。
文件要点总结:
产品特性表征: 强调了对生物技术/生物产品进行彻底的物理化学、生物学活性、免疫化学特性、纯度、杂质和污染物的表征,以建立相关的规格标准。
分析方法考量: 明确了参考标准和材料的重要性,以及分析程序验证的必要性,以确保测试结果的准确性和一致性。
过程控制: 提出了对生产过程的严格控制要求,包括对原料、辅料规格的评估,以及中间过程接受标准和行动限制的设定。
药典规格: 指出药典包含的测试程序和接受标准应作为评估药品物质或药品的一部分。
规格的合理性: 强调了规格设定应基于临床前和临床研究数据、生产一致性数据以及稳定性研究数据,并与制造过程和分析程序紧密相关。
以上仅为部分要点,请阅读原文,深入理解监管要求。
必读岗位及工作建议:
QA:应深入理解质量控制的详细要求,确保生产过程符合标准。 生产:需确保生产操作符合M4Q(R1)的质量标准,保证产品质量。 注册:在药品注册过程中,应严格按照M4Q(R1)指导原则准备和提交文件。 适用范围: 本文适用于化学药、生物制品、疫苗、中药等药品类型,包括创新药、仿制药、生物类似药和原料药等注册分类。适用于中国、美国、欧盟、印度等不同发布机构,以及Biotech、大型药企、跨国药企、CRO和CDMO等企业类别。
文件要点总结:
质量控制标准: 明确了药品生产过程中的质量控制标准,强调了对生产环境、设备和操作的严格要求。文件和记录管理: 规定了药品生产过程中文件和记录的详细要求,包括记录的保存期限和可追溯性。变更管理: 强调了药品生产过程中变更的管理和控制,包括变更的记录、评估和批准流程。偏差处理: 规定了生产过程中出现的偏差的处理流程,包括偏差的记录、调查和纠正措施。验证和确认: 强调了生产过程中验证和确认的重要性,包括设备验证、工艺验证和清洁验证等。以上仅为部分要点,请阅读原文,深入理解监管要求。
岗位必读建议:
研发(R&D) :应深入理解创新药和改良型新药的注册分类,确保研发项目符合NMPA要求。注册(RA) :必须熟悉各类化学药品的注册分类及申报资料要求,指导注册策略和文件准备。质量保证(QA) :需掌握注册分类对药品质量标准的影响,确保质量体系符合规定。文件适用范围: 本文适用于中国境内化学药品的注册分类及申报资料要求,涵盖创新药、改良型新药、仿制药及境外已上市境内未上市的化学药品,适用于所有在中国境内进行药品注册的企业。
要点总结:
注册分类明确 :化学药品分为5个注册类别,每个类别有其特定的定义和要求。创新药与改良型新药区分 :1类为全新化合物的创新药,2类为在已知活性成分基础上优化的改良型新药。仿制药一致性要求 :3类和4类仿制药需证明与参比制剂质量和疗效一致。境外药品境内上市 :5类涉及境外已上市药品在境内的上市申请,包括原研药和改良型药品。申报资料要求 :申请人需按照CTD格式提交申报资料,并在上市注册申请时提交电子临床试验数据库。以上仅为部分要点,请阅读原文,深入理解监管要求。
岗位必读建议:
QA(质量保证):确保稳定性试验的执行与记录符合指导原则。 R&D(研发):在原料药和制剂的研发阶段,依据指导原则设计试验方案。 Production(生产):根据稳定性试验结果调整生产条件和工艺。 Regulatory Affairs(注册):在药品注册过程中,确保提交的文件符合稳定性试验要求。 适用范围说明: 本文适用于化学药和生物制品的原料药与制剂,包括创新药和仿制药,适用于中国境内的Biotech、大型药企、跨国药企等各类企业。
文件要点总结:
稳定性试验目的 :为药品生产、包装、贮存、运输条件提供科学依据,确定药品有效期。试验基本要求 :包括影响因素试验、加速试验与长期试验,需使用一定规模生产的原料药物或放大试验的制剂产品。供试品包装一致性 :加速试验与长期试验所用供试品的包装应与拟上市产品一致。分析方法验证 :研究药物稳定性时,应采用验证过的专属性强的分析方法,重视降解产物检查。显著变化定义 :明确制剂质量显著变化的标准,包括含量、降解产物、外观等多方面的指标。以上仅为部分要点,请阅读原文,深入理解监管要求。
适用岗位 :
QA(质量保证) 注册(药品注册) 研发(药物研发) 临床(临床研究) 工作建议 :
QA:确保稳定性研究符合指导原则要求,监督稳定性试验的执行和数据审核。 注册:在药品注册文件中准确反映稳定性研究数据,确保注册资料的合规性。 研发:设计合理的稳定性试验方案,选择代表性样品,确保数据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临床:在临床试验设计中考虑稳定性数据,确保试验用药的质量和安全性。 适用范围 : 本文适用于化学药物(原料药和制剂)的稳定性研究,包括新原料药、新制剂及仿制药,适用于全球多气候带的药品注册,涉及Biotech、大型药企、跨国药企等各类企业。
文件要点 :
稳定性研究重要性 :强调了稳定性研究对于确定药品处方、工艺、包装、贮藏条件和有效期的重要性。试验设计要求 :明确了稳定性试验包括影响因素试验、加速试验和长期试验,并对试验设计提出了具体要求。样品代表性 :规定了稳定性试验样品应具有代表性,注册稳定性试验应采用至少中试规模批次的样品。考察项目设置 :提出了稳定性试验的考察项目应能反映产品质量的变化情况,包括物理、化学、生物学和微生物学特性。稳定性承诺 :规定了在不同情况下,注册申报时对稳定性数据的承诺要求,以确保药品上市后的稳定性研究持续进行。以上仅为部分要点,请阅读原文,深入理解监管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