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生物类似物技术指南姗姗来迟
出自识林
我国生物类似物技术指南姗姗来迟
笔记 2014-10-29 识林 更新附注,该征求意见稿已于2015年3月发布新的试行版本,详见 生物类似药研发与评价技术指导原则 (2015-03) 多种生物制品专利期临近,各国为缓解医保压力、提高药品可及性,均着手完善生物类似药(Biosimilar) 的监管要求。我国生物类似物研发与评价技术指导原则(征求意见稿)也于今日发布。 目前国内已批准上市一些非创新性生物制品(细胞因子,胰岛素,生长激素重组人II型肿瘤坏死因子受体-抗体融合蛋白,抗CD25人源化单克隆抗体):或按新药研发;或在药学研究与临床前研究阶段,与原研进行比对研究;某些品种的临床研究,也需和原研进行PK比较。生物类似药研发与评价技术指导原则的出台,强化了与原研品种的比对研究,规范了技术要求。 本指导原则列出了基本原则、药学、临床前、临床研究和评价的一般考虑以及各个项目要求,并介绍了适应症外推、产品说明书的考虑;开发思路和技术要求与WHO、FDA草案接轨。 生物制品差异大,相似性的评判标准不如化药明确。指南对于“药学的生物学活性、免疫原性、药学研究相似性的评价、非临床研究相似性的评价”的表述,是“对相似性的评判,应根据与临床效果相关的程度确定评判相似性的权重,并设定标准”;对“临床药理学”的表述,是“应预先设定相似性评判标准,并论证其合理性”。企业应根据具体品种、选用方法提出合理范围以判断相似性;同时也留出监管者裁量的空间。 指导原则实施过程或产生如下问题:对于不同时期批准的同一品种,如已上市的、正在进行临床研究的、同生物类似药指导原则实施后批准的品种,监管部门将如何区别要求?生物类似药的申报路径,如何与《注册管理办法》生物药现有的7类、10类、15类结合?生物类似药同与原研相比有序列改变的“Me-Better”新药,技术审评有何不同要求? 以下方面与美、欧、WHO相关指南仍有明显不同,部分话题或因监管部门后续出台措施,而继续变化: 1. 生物制品、生物类似药的名称
这与化药仿制药(generic drug)的命名不同;中国的仿制药一直有商品名;欧美的generic drug没有商品名(proprietary name ,brand name),在药品标签和EMA、FDA官网上只能看到产品的name/ Drug Name是通用名。 2. 生物类似药的临床可替换性(interchangeable,substitutability) 3. 标签 4. 药物警戒及上市后监管 药监部门的规定正在出台中,制药界的研发也火热进行中。美国对Biosimilar、interchangeable的相似性、可替换性要求极高,也难阻挡Biosimilar的研发热潮。Novartisa已经向FDA递交了Neupogen(安进产品)的Biosimilar申请;安进/Actavis公司正在研发西妥昔单抗(cetuximab)、贝伐单抗(Bevacizumab)、曲妥珠单抗(trastuzumab)、利妥昔单抗(rituximab)这4个抗肿瘤产品、阿达木单抗(adalimumab)、英夫利昔单抗(infliximab)这两个TNF抑制剂产品,安进已有Enbrel。还有很多跨国企业和生物技术公司的联合开发此处不列举。而罗氏公司专注创新生物制品,如新给药途径,ADC产品,新靶点产品;来应对专利到期产品被仿制而冲击的市场。 对于中国企业来说,进军生物类似药领域,可能是结合自身的优势(有带头人、有技术,有合作伙伴,有同一适应症领域产品、有流通领域优势、地方政策等)才做的,或者可能做到什么程度就转让出去。公司的情况都不同,但在生物技术产品的技术门槛高,保证产品工艺稳定、质量可靠的难度大于小分子药物,企业对产品的技术细节(质量、临床)也将会和FDA、CFDA有更多科学性的探讨。 未来10-15年是生物仿制药的黄金发展期,能有多少Biosimilar获得许可上市,尤其是重磅炸弹的类似药;生物类似药在处方中的地位,能跟化药仿制药相近吗,值得期待。 如果你对该指南内容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进入【识林讨论《生物类似药研发和评价技术指导原则》征求意见】反馈。 作者:识林-榕 2014-10-29 识林www.shilinx.com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如需使用请联系zhzhao@shilinx.com 岗位必读建议:
文件适用范围: 要点总结:
以上仅为部分要点,请阅读原文,深入理解监管要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