仿制药行业再陷水深火热?
出自识林
仿制药行业再陷水深火热?
笔记 2019-05-17 近期,从有关定价问题的诉讼到关于仿制药行业质量的新闻报道,再到一本披露仿制药内幕的新书,这一切对于仿制药行业来说都不是一个好消息。 上周末,刚刚出版的新书《药瓶中的谎言:仿制药兴盛的内幕故事》(“Bottle of Lies: The Inside Story of the Generic Drug Boom”)的作者 Katherine Eban 发表在纽约时报上的一篇改编自书中内容的文章“美国人需要仿制药,但是他们信任仿制药吗?”让仿制药行业再次赤裸裸地暴露在公众面前。文章言辞犀利,再配合美国政府对于让制造业回归美国的宣传,对于不了解制药行业的公众来说极具煽动性。仿制药业似乎又一次陷入了水深火热之中。仿制药业资深人士 Bob Pollock 则对于近期的一系列围绕药品质量问题的热点新闻给出了更为中肯的评论,并以史为鉴,给仿制药业以警示性建议。 20 世纪 80 年代后期的仿制药丑闻清楚的表明,FDA 必须保持警惕(信任但需核实),发现和惩罚制药商的数据可靠性、欺诈和质量低劣问题。在那段时间内,FDA 对于不良行为者特别强硬,并且在某些情况下会对公司采取严厉行动,往往逼迫公司从市场上撤回产品并重新提交申请。 然后出现了药品短缺问题。许多人质疑,是否由于这些严厉的监管行动,使得生产商突然被迫停止销售药品,从而造成了某些严重且可能危及生命的药品的短缺问题。随着时间的推移,是行业的行为有所改善,还是 FDA 在一定程度上出于药品短缺造成的危害而缓和了其监管行动?严厉的监管行动有所下降,转而使用其它选择(上交利润、进口禁令等)取代合意判决和产品撤市,以解决美国药品供应中断问题? 正如药品审评与研究中心(CDER)主任 Janet Woodcock 在回应药品质量问题时所说的那样: “FDA 对质量的关注并不止于生产设施。大多数药物从工厂到药房或其它分销点,我们努力确保药品供应链的安全。美国药品供应链是世界上最安全的药品供应链之一,FDA 致力于确保供应链中的每个环节,以使患者获得安全有效的药品。 尽管采取了这些措施,但仍可能有‘害群之马’无法达到我们的严格标准。在过去四年中,CDER 的合规办公室大大增加了向 FDA 监管的人用药生产商发布的警告信数量。2018 财年,FDA 向人用药生产商发布的警告信数量是 2015 财年的五倍。FDA 并不认为增加的警告信数量反映药物质量问题日益严重,而是我们最好地利用我们的资源针对问题领域的能力日益提高。” FDA 使用基于风险的方法,努力利用其有限的资源来获得最大收益,但也无法管到每件事每个地方。5 月 13 日发布的题为《药品质量状态报告》的文件中,FDA 讨论了其是如何努力实现其质量目标的,但报告中提供的统计数据也指出了任务的艰巨性。【FDA 药品质量状态报告全文翻译 2019/05/15】 FDA 的论点是,大多数公司都在做正确的事情,并遵守监管要求。Pollock 指出,“但在这一轮的新闻热点中,我们能否期望 FDA 变得更具强制执法意识?他们是否会回到仿制药丑闻发生后解决问题的方式?我们并不清楚,但我们建议可能易受攻击的公司现在就采取行动,以避免任何潜在的执法行动。” 披露仿制药内幕的新书 Eban 的文章以号称药厂“杀手”的 FDA 检查员 Peter Baker 为线索,用生动的叙述方式将前几年在印度爆发的数据可靠性危机呈现在公众面前。下面我们来看看这篇文章到底说了些什么。 Eban 表示,在某些情况下,欺骗性的不良实践使得美国患者所使用的仿制药带有毒性杂质、未经批准的成分或危险颗粒物。一些患者在从品牌药转为使用仿制药,或者从一种仿制药替换成另一种仿制药之后,病情更加严重。如果无效,那么低成本的仿制药实际代价更大。 FDA 宣称“美国民众可以对 FDA 批准的产品质量充满信心”。由于这种保证,即使是精明的消费者,也不会在去药店取药的时候考虑他们的药是在哪里以怎样的方式生产的。他们唯一的问题通常是:他们是否买得起药,或者他们的保险是否覆盖?FDA 去年批准了超过 1000 个新仿制药产品,在保证药品质量方面面临着巨大挑战。所有仿制药中近 40% 是在印度生产的。所有品牌药和仿制药的原料药的 80% 来自国外,其中大部分来自印度和中国。美国几乎不再有自己生产的抗生素。当然,海外生产商可以很好地运营,同时 FDA 也认为自己对所批准的药都有可靠的审查体系。FDA 最近表示,“FDA 检查全球所有为美国市场生产产品的品牌和仿制药工厂,以确保它们符合 FDA 对生产工艺的要求。” Eban 表示,在过去十年对仿制药行业的报道让她进入了四大洲为美国生产仿制药的海外工厂,采访了超过 240 人,包括众多举报人,帮助揭露仿制药董事会会议室门后的情况。一些公司鼓励将数据欺诈作为获得监管机构批准的最有利可图的途径,并利用欺骗手段阻止 FDA 检查人员现场检查。 在美国,FDA 检查员通常会在未事先通知的情况下检查工厂。但在海外,FDA 选择提前通知检查。海外工厂甚至“邀请” FDA 检查,检查员成为公司的客人,并提前协商检查日期。工厂官员担任东道主并协助安排当地旅行。FDA 为之辩护表示,这是减免获得签证和确保进入工厂的复杂后勤工作的最佳方式。但是,一些 FDA 工作人员表示,这导致检查很大程度上是“按剧本上演的”。通过提前通知检查和低成本的劳动力,工厂可以使任何东西看起来像任何东西。就像一名检查员说的那样,“你给他们一个周末,他们就能建起一座大厦。” 年轻的 Peter Baker 先生撕开了这些按剧本检查的剧幕。他拒绝由工厂人员领着检查,而是到达工厂后就前往质量控制实验室,他会查看计算机系统并自己筛选数据。他在印度的 27 个月中,检查了 38 家药厂,在其中 29 家发现了欺诈或欺骗性数据。而其他 FDA 检查员则从他的工作中学习检查技巧。 FDA 的预先通知系统还有一个额外的负面后果。随着公司担任旅行东道主,FDA 检查员受到了不恰当的待遇:酒店升级,但检查员永远不会看到账单;高尔夫郊游;按摩以及前往泰姬陵的旅游。结果是检查工作被一些 FDA 员工称为“监管旅游”。FDA 则回应表示,“会对任何针对 FDA 人员的不当行为指控开展调查”。 于 2013 年年中就任的 FDA 印度办公室新主任 Altaf Lal,为解决公司欺诈和检查员名誉受损的问题,提出了一项试点计划:在临时通知或不通知的情况下开展在印度的所有检查。2013 年 12 月他的提议获得通过,效果立竿见影。 2014 年 1 月,FDA 计划在周一对印度北部的一家工厂执行不提前通知的检查。由于担心工厂官员听说了他们要来的消息,Baker 和同事提前一天到达,没有任何通知。他们直接前往质量控制实验室,预期看到的是周日早上寂静的实验室。相反,他们看到了热火朝天的场面,数十名工人在文件堆中埋头苦干,对记录倒填日期。在一张桌子上,Baker 找到一个笔记本,上面列出了在检查员预期到来日期之前工人们需要编造的文件。一些地方粘有便利贴,指出需要改动的数据。 该试点在大片印度仿制药业中发现了一种长期运行的机制,不是生产完美药品而是生产完美数据。在一家工厂,Baker 直接进入微生物实验室,发现了工厂无菌检测的完美文件,微生物限度检测、生物指示剂等所有样品都有完美结果。然而,大部分样品都不存在,工厂几乎没有检测,实验室是假的。在绝大多数没有提前通知的检查中,检查员发现了工厂不再有时间修正的问题:鸟类和昆虫的侵扰;一堆关键生产记录被丢在垃圾桶中;无菌生产区域附近的员工浴室缺少排水管道,导致尿液在地板上横流。 根据 Eban 自己对 FDA 记录的分析,在试点期间,导致 FDA 最严重检查结果 — “需采取官方行动(OAI)”的检查率增加了近 60%。不久前,来自印度众多工厂的药被禁止进入美国市场。鉴于这些结果,在全世界范围内实行突击检查或临时通知检查,对于 FDA 来说似乎合乎逻辑。但是 2015 年 7 月,FDA 官员决定终止试点计划,在印度重新恢复提交通知的检查。当被问及原因时,FDA 拒绝解释,并表示,“在对试点进行评估后决定停止试点。” 最近,一名 FDA 发言人表示,FDA 已经对于有来自举报人的信息或正在调查的药物安全问题“对外国生产工厂执行了一些不提前通知的检查”。FDA 称进口禁令可以阻止不合格药物进入美国,是保护患者的“有效工具”。但根据我获得的记录,2013 年到 2018 年间,FDA 官员对 100 多家印度工厂的监管制裁降级,将“需采取官方行动”改为“采取自愿行动”。这使得这些工厂的药又到了美国患者手中。 大多数美国民众都同意美国药品供应处于危机之中,但他们认为危机是成本:由于公司的贪婪而导致品牌药价格超出人们承受范围,以及制药商、连锁药店以及保险公司之间的迷宫交易。提出的一种解决方案是推动尽可能快地提供更多、更便宜的仿制药。但这一解决方案伴随着质量危机,而美国消费者却基本上没有人看到这一危机。Eban 表示,药品供应需要一个低成本和高质量优先的监管体系:对每个为美国市场生产药物的工厂执行突击检查。不应允许拒绝合规的公司或国家向美国消费者销售产品。消费者有权知道他们的药品是在哪儿生产的。药瓶上的“美国制造”可能会产生强大的市场影响,有助于让药品制造业回归美国,回到可以被更有效监管的地方。 2015 年 2 月,Baker 转战中国,在他检查的 48 家药厂中的 38 家发现了类似的数据欺诈和欺骗行为。Baker 于今年三月离开 FDA,加盟美国 Green Mountain 质量保障公司任副总裁。他对在 FDA 工作中的发现感到震惊,他曾告诉一位同事,如果人们知道这些药是怎样在国外生产出来的,那么“没有人会愿意用这些药”。 整理:识林-椒 参考资料 岗位必读建议:
文件适用范围: 文件要点总结:
以上仅为部分要点,请阅读原文,深入理解监管要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