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AAPS年会精彩报告 — 注射剂中的颗粒
出自识林
2019-11-07
2019年10月17-18日在苏州举办的AAPS中国讨论组年会上,汇聚了近200名来自监管部门、企业、高校的从业者参会。会议期间大家相互学习交流,互动频频。识林和大家分享MSD的Xu Wei博士题为《注射剂中颗粒问题的挑战和机会》的报告,更多会议分享,欢迎大家登录App会议日历【2019年AAPS中国讨论组年会】,不仅有会议的部分PPT,还可以进行点评和交流心得。
生物制剂在近些年来越来越火热,大部分生物制剂都被开发为注射剂,而注射剂中一个令人头痛的问题就是颗粒(Particulates)。颗粒是指除了气泡以外的来自外界的或产品析出的、可移动的、不可溶的颗粒。【关于颗粒的详细监管技术内容见识林主题词“颗粒”】 如果静脉注射剂中的颗粒进入了循环系统,可能会引起血管的堵塞(红细胞5μm,毛细血管5-10μm,大血管10-50μm),肺栓塞和器官的慢性损伤。对于非静脉注射剂,如果血管外区域存在颗粒可能会引起免疫反应和组织损伤。当发现可见颗粒时,产品会被召回。在FDA报告的数据中,颗粒问题是FDA召回生物注射剂的主要原因,在2016年70%以上召回都是因为颗粒问题。
根据来源,颗粒可分为:
- 外部(Extrinsic)颗粒:颗粒来自工艺之外,例如头发、纤维等
- 固有(Intrinsic)颗粒:工艺内相关颗粒,例如玻璃(容器)、橡胶(胶塞)、硅油等
- 内源(Inherent)颗粒:来自处方的颗粒,例如沉淀、聚合物等
外部和固有颗粒在知道来源的情况下相对容易被检测和清除掉,而来自处方的内源颗粒与制剂的稳定性息息相关,只有充分的理解如何去掉内源颗粒,才能对产品质量有保障。内源颗粒可能是API本身的稳定性不够,或与辅料杂质发生反应而形成颗粒,或是杂质本身形成颗粒等。
根据大小,颗粒可分为:
- 可见颗粒(Visible Particles):≥100μm
- 不溶性颗粒(Subvisible Particles):<100μm,当颗粒小于40~50μm时,肉眼很难识别
- 亚微米颗粒(Submicron Particles):<1μm,此类颗粒很少被提到,但是此类颗粒在保证产品质量时是非常重要的因素。
USP专论中,USP<1>注射剂和植入药物、USP<1790><790>注射剂目检、USP<1787><787>治疗性蛋白注射剂的不溶性颗粒问题、USP<788>注射剂颗粒问题,分别对对颗粒的分析方法和限度有详细说明。对于可见颗粒是不被允许,在USP<790>中对检验时光线、背景、受训和经认证的操作人员有详细描述。对于不可溶颗粒,根据颗粒的大小,有不同的限度要求。对于不溶性颗粒的分析可以通过光阻法或显微镜方法进行评估。
如果能有效的分类颗粒、预测颗粒的形成,就可以很好的控制或去除颗粒,然而颗粒的特征化是很具挑战的事。颗粒的来源很多,对于内源颗粒形成动力学过程很难进行预测,因为过程受多因素影响。内源颗粒缓慢聚集过程可能导致产品研发晚期的失败,例如在早期的非临床和临床试验,都未暴露颗粒问题,而在后期的长期稳定性实验中暴露了缓慢颗粒形成问题,带来了产品质量问题。如果想理解颗粒的形成机制,对于已发现颗粒的化学组成分析尤为重要。颗粒特征检验的方法见下图,一般对颗粒的某一特征的确认需要多个检验方法。
对于颗粒的特征化存在gap,对于50nm到5μm的亚微米颗粒,成分鉴定的手段是十分有限的。
颗粒问题作为注射剂的重要质量因素,只有对其来源,形成机制充分理解,才有可能降低颗粒可能给产品带来质量风险。
作者:识林-枫
识林®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如需使用请联系 admin@shilinx.com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