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杂谈】低价的高代价
出自识林
【周末杂谈】低价的高代价
笔记 2023-05-28 美国的药品短缺本质上是经济政策问题,到解决问题的时候了? 一周前,美国纽约时报头版头条文章,以“药品短缺问题接近历史新高 – 导致限供”为标题,报道了从治疗铅中毒、肿瘤化疗、心脏搭桥手术用药,到多种抗生素,美国市场面临着数百种药品的短缺,其中多数是仿制药注射剂。由于仿制药占所有用药处方量的90%,白宫和国会对此高度重视,正在调查短缺问题的原因(和尚头上的虱子,原因是明摆着的,还调查啥?)。白宫还为此成立了专门的工作组,寻找仿制药短缺问题的长久解决方案(解决问题倒是难,恐怕是需要好生寻找)。随后,美国哥伦比亚电视台采访了前FDA局长Scott Gottlieb医师。他的意见中一些值得关注的部分,现简要摘录如下:
请注意,Gottlieb医师是在野人士,上述摘要仅是他个人的意见。但了解美国药业的人也许知道,他是有相当影响力的,尤其是在共和党内。他向来关注和支持仿制药业的发展,尽管他现在还担任全球创新药标杆企业 — 辉瑞的董事。他30岁任FDA局长高级顾问,31岁任医保局局长高级顾问,33岁任FDA科学和医学事务副局长。后来离开了政府,但43岁时重返FDA任局长。三年后主动辞职。 他关于口服和注射剂型仿制药的说法,听起来有些极端,但不失为大实话。常言道:“不干不净,吃了没病”。药片、药丸的,只要活性成分含量差不离儿,就挺好。就是差的多点,也未必碍大事。当然,也有例外,例如对有些需要快速起效的药,活性成分的释放速度就很重要。这些道理,大家都知道,但从他嘴里说出来,意义就不同了。别忘了,他是医师,是懂用药的。 他关于高质量药品生产市场机制的说法,指的应该就是质量量度和质量管理成熟度的概念。虽然FDA在这方面一直积极倡导,但推进的速度并不尽如人意。根本原因,恐怕是因为FDA可以论“优质”,但“优价”不归它管。后者是前者的甜头,没了甜头,企业哪来的积极性? 不断发生的药品短缺事件,给政府卫生经济部门的压力越来越大。在本文开头提到的纽约时报文章中,现任FDA局长Robert Califf医师就强调药品短缺本质上是经济政策问题。要知道,纽约时报的头版头条文章不是轻易登的。美国的药品短缺问题,为时已久,但迟迟得不到解决。也许,这次政府是要动真格子了?笔者不乐观,但有所期望。 作者:榆木疙瘩 识林®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