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杂谈】咬文嚼字:临床试验与临床研究
首页 > 资讯 > 【周末杂谈】咬文嚼字:临床试验与临床研究 出自识林
【周末杂谈】咬文嚼字:临床试验与临床研究
笔记 2022-11-13 公开临床试验数据,借助社会资源,了解药品的真实疗效 ICH E6(R2) GCP指导原则说:“The terms clinical trial and clinical study are synonymous”,即临床试验和临床研究是同义词。笔者以为这个说法是狭义在GCP范畴内的,反映了ICH本身的注册偏向性,及产业界的利益所在。上期“周末杂谈”所谈百忧解神药后来发现并不神,就是显示临床试验和临床研究的意思并不总完全一致的例子。 企业做临床试验是为了新药注册。在美国,一旦新药上市,便可尽情地卖,因为不论药是否真有效,都很难被撤下来,要花多年时间。听起来邪乎,但事实如此。 也许有人会问,那FDA是干啥的?这有多种说法,从冠冕堂皇,到阴谋论,就看哪个合你的口味。不过,倒是有个非专业但客观的说法。英文有句话:“Follow the money,顺钱摸瓜”。看看FDA在药品监管上的预算及PDUFA/BsUFA/GDUFA等产业的“赞助”,就知道绝大多数的钱都花在上市前的药品注册审批上了。上市后药品疗效的评估,远非重中之重。 毕竟是FDA,无论是科学水平还是尽职能力上都有非凡之处。有些事,靠制度撬动社会资源来做,不仅事半功倍,且更具公信力。在上市后药品疗效监管上,FDA依靠的就是这种做法。 公众了解药品疗效的专业渠道,除FDA外,首属科学文献,其中临床试验研究结果占比大。临床试验是企业出钱做的。若是试验中发现疗效不如所愿,无论是医生、企业还是杂志,都难有兴趣发表。这个现象在学术上被称为“选择性发表”,即科学文献这个渠道,实际上是有偏向性的。 为平衡文献的偏向性,FDA要求企业必须提交有关获批药品的所有临床试验的基本数据,无论试验的结果如何。这些数据都存放在政府网站上(clinicaltrials.gov),并向全球免费公开。网站上有如下声明。 从表中可见,临床数据公开的主要受益者是科学文献的读者(专业人士)和临床研究者。他们可以依据这些临床数据,开展独立的分析研究,从而可能得出与企业、甚至FDA都不同的药品疗效结论,让医生更合理地开药,让患者更知情地用药。这些基于临床试验数据的研究,其实也是临床研究(clinical study)。在上述两个表格中的英文原文,用的都是study或research(研究),不是trial(试验)。 这种临床研究还有其独特的地方。FDA审批新药,主要是看临床数据是否支持标签的疗效宣称,即审评注册申报资料自身的自洽性,是纵向的。但上述临床研究可以是横向的,即可将一类药放在一起考虑,还与其它药比对。前述百忧解疗效不佳的研究工作,就是今年6月发表在英国医学杂志(BMJ)上,由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克利夫兰临床中心、哈佛大学医学院的研究者们与FDA审评员合作、基于1979-2016年间完成的232个随机对照双盲的抗抑郁临床试验、总共7万多患者的公开临床数据而开展的。 这让笔者想起8年前,一位国内医药领域管理者的一席话:“与发达国家相比,我们的药品创新能力尚有距离。但我们可以发挥用药市场的优势,加强新药上市后真实疗效的跟踪评估,进而制定相应的招标和医保政策,走现阶段适合我国创新药发展的路”。 榆木疙瘩 识林®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