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知识
  • 视频
  • 社区
  •  首页
政策法规
  •  国内药监
  •  FDA
  •  EU
  •  PIC/S
  •  WHO
  •  ICH
  •  MHRA
  •  PMDA
  •  TGA
研发注册
  •  概览
  •  监管动态
  •  研究专题
生产质量
  •  概览
  •  监管动态
  •  各国GMP
  •  中国GMP
  •  中国GMP指南
  •  GMP对比
  •  检查缺陷
  •  研究专题
主题词库
  •  主题词库
帮助中心
  •  帮助中心
关于识林
  •  识林介绍
  •  识林FAQs
  •  功能介绍
  •  团队诊断
  •  联系我们
登录
  •  登录
  •  注册
替换
查找内容:
替换为:
全部替换
插入链接
链接网址:
链接显示标题:
请选择网址类型
点我插入链接
插入文件
文件名称:
文件显示标题:
请选择文件类型
点我插入文件
发现错误 发表观点

原文内容

反馈意见

提交 正在提交..... 反馈历史

复制下面的地址分享给好友

确定 正在提交.....
train

你好,

关闭
提交 重做 重新开始 关闭
跳转
  • 新建同级
  • 新建子级
  • 删除
  • 重命名
选择收藏夹
新建收藏夹
公开

取消 确定

1. 基本信息
姓名:
企业:
职位:
联系方式:
邮箱:
2. 请在此填写您的问题,我们将优先安排答疑
提交

报名成功!
课程观看链接如下:
请添加课程助理微信,获得更多信息:
确认
确定

  • 知识
  • 视频
  • 社区
  • 政策法规
    • 国内药监
    • FDA
    • EU
    • PIC/S
    • WHO
    • ICH
    • MHRA
    • PMDA
    • TGA
  • 研发注册
    • 概览
    • 监管动态
    • 研究专题
  • 生产质量
    • 概览
    • 监管动态
    • 各国GMP
    • 中国GMP
    • 中国GMP指南
    • GMP对比
    • 检查缺陷
    • 研究专题
  • 主题词库
  • 帮助中心
  • 关于识林
    • 识林介绍
    • 识林FAQs
    • 功能介绍
    • 团队诊断
    • 联系我们
  • 30天免登录

    忘记密码?

识林

【识林主题词】新增:知识管理,窄治疗指数药物,实质性证据等,修订:变更,获益风险评估,清洁验证,辅料,药品短缺等

首页 > 资讯 > 【识林主题词】新增:知识管理,窄治疗指数药物,实质性证据等,修订:变更,获益风险评估,清洁验证,辅料,药品短缺等

页面比对

出自识林

【识林主题词】新增:知识管理,窄治疗指数药物,实质性证据等,修订:变更,获益风险评估,清洁验证,辅料,药品短缺等
主题词
页面比对
笔记

2024-05-11

跳转到: 导航, 搜索
— 主题词,是识林针对制药行业的关键概念,基于大量资料的综合分析,从定义、工作流程、法规指南、文献案例等多个维度梳理的系统知识纲要。截至目前,识林【主题词库】已上线超过1000个主题词,还在陆续增补当中。

— 从主题词入手,也是使用识林的最佳方式之一。主题词的系统性、全面性和索引功能,既适合岗位新手快速入门,也适合老手随时备查。区别于散点化的法规和技术资料,主题词是精炼沉淀的知识,旨在帮助识林企业用户开展系统学习,将外部知识有效地转化为内部认知,切实提升业务能力。

— 识林也期待用户在学习主题词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建议,并评论反馈。

新增主题词:

【知识管理】

Knowledge Management

概述

知识管理是指收集、分析、储存和传递与产品、生产工艺和组分相关信息的系统性方法。知识的来源包括但不限于已有的知识(公开或内部的文献)、药品研发研究资料、技术转移、整个产品生命周期内的工艺验证研究、生产经验、创新、持续改进和变更管理。然而,ICH Q10 所提供的只是一个基本的框架,并未具体规定知识管理的实施细节。各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的独特需求和目标,自行决定知识管理的具体实施策略,这包括但不限于确定信息评估的深度与广度。

参考资料

参考法规指南、文献、案例、问答、课程等20+,包括:

  • ICH Q10 Pharmaceutical Quality System - 2008-06
  • WHO good practices for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facilities of pharmaceutical products(WHO ECSPP TRS 1044 Annex 6)
  • ICMRA ICH IPRP PICS Joint Work Plan for Harmonisation and Convergence Work to Advance Development of a Regulatory Pharmaceutical Quality Knowledge Management Capability - 2023-099
  • 案例 日本制药业的知识管理和质量文化研究 - 2023-12
  • 【识林课程】知识管理 2022.10
【窄治疗指数药物】

Narrow therapeutic index (NTI) drugs

概述

窄治疗指数药物或窄治疗窗药物一般是指剂量或血药浓度的微小变化即可能导致治疗失败和/或严重不良反应,进而危及生命,或者导致永久或严重的残疾或功能丧失的药物。窄治疗指数药物通常具有以下特点:有效剂量与中毒剂量(或有效浓度与中毒浓度)接近;血药浓度低于有效浓度可能导致治疗失败,高于有效浓度可能导致严重不良反应;需要基于药动学或药效学指标进行治疗药物监测;具有较低或中等程度的个体内变异;临床应用中,剂量调整幅度通常较小等。

参考资料

参考法规指南、文献、案例、问答、课程等100+,包括:

  • CDE 窄治疗指数药物生物等效性研究技术指导原则 - 2020.12 - 2020.12
  • CDE 化药口服固体制剂混合均匀度和中控剂量单位均匀度研究技术指导原则试行 - 2022.02
  • CFDI 药品共线生产质量风险管理指南- 2023.03.06
  • Statistical Approaches to Establishing Bioequivalence - 2022.12
  • Guideline on Investigation of bioequivalence- 2010.01
  • FDA生物等效性标准 Lawrence X. Yu & Bing V. Li - 窄治疗指数药物的生物等效性
【实质性证据】

Substantial evidence

概述

实质性证据 (Substantial evidence) 的法定定义出自 FD&C Act 505(d): 由充分且良好对照的研究,包括临床研究组成的证据,由经过科学培训和经验丰富的合格专家评估所涉药物的有效性,在此基础上,这些专家可以公平和负责任地得出结论,该药物将在其标签或拟议标签中规定、推荐或建议的使用条件下具有其声称或表示的效果。1997年,FDAMA 法案 Section 115(a) 章节对 section 505(d) 做了补充,在上述定义内容的后面增加:如果部长根据相关科学决定,来自一项充分且良好对照的临床研究的数据和确证性证据(在此类研究之前或之后获得)足以证明有效性,则部长可考虑此类数据和证据构成有效性的实质性证据。

参考资料

参考法规指南、文献、案例、问答、课程等10+,包括:

  • Providing Clinical Evidence of Effectiveness for Human Drug and Biological Products - 1998.05
  • Demonstrating Substantial Evidence of Effectiveness for Human Drugs and Biological Products - 2019.12
  • FDA 就证明药品有效性所需的实质性证据提供更多灵活性
  • 通过正式争议解决请求程序,推翻完全回应函中的结论
【类毒素】

anatoxin

概述

类毒素又称减力毒素,变性毒素,是指经化学修饰或变性处理后失去原有毒性,但仍保留其免疫原性的毒素。这种处理通常涉及到使用甲醛等化学试剂,使得细菌外毒素失去毒性,同时保持其能够刺激机体产生抗体的能力。在医学领域,类毒素常用于制备疫苗,通过接种疫苗来诱导人体产生免疫反应,从而达到预防疾病的目的。常用的类毒素有白喉类毒素、破伤风类毒素、葡萄球菌类毒素、霍乱类毒素等。类毒素也可以用于制备抗毒素,即通过将其注射到动物体内,然后从动物血液中提取含有特定抗体的血清,用于治疗或紧急情况下提供被动免疫保护。

参考资料

参考法规指南、文献、案例、问答、课程等20+,包括:

CFDI 疫苗生产现场检查指南(征求意见稿) - 2019-11-12

中国药典(2020版)- 3506 类毒素絮状单位测定法

EMA Guideline on quality aspects included in the product information for vaccines for human use - 2018-10-18

WHO ECBS TRS 980 Annex 4 Recommendations to assure the quality, safety and efficacy of diphtheria vaccines (adsorbed) - 2014

JP 18 Diphtheria Toxoid (白喉类毒素)

【消毒剂】

disinfectant

概述

术语“消毒剂”对应英文相关词包括“disinfectant”、“sanitizer”、“sanitizing agent”、“antiseptic”等。这些词在日常生活中经常被交替使用,它们之间的区别在于每个词有着特定的含义和使用场景。消毒剂用于减少、破坏或消除微生物营养体,芽孢除外。杀孢子剂在足够的浓度和接触时间下,能杀灭所有微生物,包括细菌芽孢和真菌孢子。参考:中国GMP指南(第二版):无菌制剂 >13 清洁和消毒。

参考资料

参考法规指南、文献、案例、问答、课程等10+,包括:

  • USP<1072> Disinfectants and Antiseptics
  • 中国GMP指南(第二版):无菌制剂 >13 清洁和消毒
  • 中国GMP指南(第二版):无菌制剂(上册)
  • 中国GMP指南(第一版)
  • 识林 - 对比解读案例解析
【消毒剂接触时间】

disinfectant contact time

概述

消毒剂接触时间,是指消毒剂在被消毒表面明显保持湿润以有效杀死或灭活目标生物体(如细菌、病毒或真菌)的必要的时间长度。接触时间会因不同的消毒剂及其针对的不同生物体类型而异。接触时间是选择消毒剂(例如杀孢子剂或消毒剂)用于洁净区域的关键参数之一,对于消毒剂的确认至关重要,从科学和监管的角度理解它对优化洁净室操作至关重要。一个常见的问题是,许多产品需要超过10分钟的接触时间才能达到其完全杀灭效果,然而被消毒表面往往会过早地被擦掉。

参考资料

参考法规指南、文献、案例、问答、课程等10+,包括:

  • FDA Insanitary Conditions at Compounding Facilities Guidance for Industry
  • A refresher on disinfectant wet contact time
  • 中国GMP指南(第二版):无菌制剂(上册)
  • 中国GMP指南(第一版)
  • 识林 - 对比解读案例解析

修订主题词:

【变更】

Change/variation

修订纪要:2024-03-26,在FDA行业指南部分,新增《人类细胞和基因治疗产品的生产变更和可比性》指南草案;在“4.3 案例解析”部分,新增文献《关联审评政策下药用辅料与药包材变更管理的思考》、《已上市中药变更的监管要求、思考及建议》、《药品上市后变更备案标准化研究与实践探索》;在“5. 视频”部分,新增视频“生物制品上市后变更的一些思考”、“已上市中药产品提取工艺变更分析”和“美国 FDA 变更指南解读——哪些API变更需要执行前批准?”;在“9. 资讯”部分,新增变更相关的最新资讯。

2024-03-23,在“1. 概述”和“9. 资讯”下,新增识林变更管理工具入口和使用介绍

概述

变更(Change/variation),是指对已获准上市化学药品在生产、质控、使用条件等诸多方面提出的涉及来源、方法、控制条件等方面的变化。这些变化可能影响到药品的安全性、有效性和质量可控性。参考资料参考法规指南、文献、案例、问答、课程等40+,包括:

  • CDE 已上市化学药品药学变更研究技术指导原则(试行)
  • 药品GMP指南 原料药 13 变更控制
  • WHO ECBS TRS 1011 Annex 3 Guidelines on procedures and data requirements for changes to approved biotherapeutic products
  • ANDA 提交—GDUFA 下的补充申请
  • 江苏省 已上市药品变更备案专栏问题解答
  • WHO常见问题与解答:预认证药品的变更
  • 【识林课程】生物制品上市后变更的一些思考
  • 一个变更管理工具:如何高效且系统地评估变更
【获益-风险评估】

Benefit-Risk Assessment

修订纪要:欧美实践中新增 EMA 风险获益评估方法系列,包含了 EMA 自 2009 年初启动的“获益-风险方法学项目”的成果。CDE 《新药获益-风险评估技术指导原则》中使用定量方法评估获益和风险以减少重要决策的主观性,这种评估方法的相关内容有参考 EMA 的多准则决策分析(MCDA)等内容。

概述

CDE:获益-风险评估是根据药物显示的获益与风险特征,针对拟定适应症判定其预期获益是否大于风险,并做出决策的过程。

FDA:从广义上讲,FDA药品监管背景下的获益-风险评估是对获批产品标签中描述的使用条件下药品的获益(及其不确定性)是否超过风险(及其不确定性和管理风险的方法)做出知情判断。

参考资料

参考法规指南、文献、案例、问答、课程等40+,包括:

  • CDE《以患者为中心的药物获益风险评估技术指导原则(试行)》- 2023.07.27
  • FDA Benefit Risk Assessment for New Drug and Biological Products (Final) - 2023.10
  • 【FDA 指南快照】新药和生物制品的获益-风险评估 - 2023.10
  • FDA局长裁定 关于撤销批准AVASTIN (Bevacizumab) 乳腺癌适应症的提案
  • 课程【ICH】E2C(R2)
  • FDA Expanded Access to Investigational Drugs for Treatment Use Questions and Answers Guidance for Industry
【清洁验证】

Cleaning Validation

修订纪要:2024-04-08 增加 Andrew Walsh 清洁验证系列研究文献,更新国内GMP指南第二版内容;更新视频课程。

概述

清洁验证是通过文件证明清洁程序有效性的活动,它的目的是确保产品不会受到来自于同一设备上生产的其它产品的残留物、清洁剂以及微生物污染。

参考资料

参考法规指南、文献、案例、问答、课程等50+,包括:

  • 中国GMP 通则
  • FDA CFR 211 制剂成品的CGMP
  • EU GMP Part II 用作起始物料的活性物质的基本要求 2014.09.01
  • ICH Q7A 原料药的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指南 - 2000/11
  • PIC/S PI 006 Validation Master Plan; Installation and Operational Qualification; Non-Sterile Process Validation; Cleaning Validation 2007.09.25
  • APIC 原料药工厂清洁验证方面的指南 - 2021.02
【辅料】

Inactive ingredient

修订纪要:新增WHO药用辅料GMP的2个附件,具体为:去年3月WHO发布《药用辅料GMP 草案》,今年4月新发布2个附件《附件 1 :药用辅料生产和控制的风险管理》和《附件 2:高风险辅料示例清单》。添加辅料相关视频课程,详见主题词“视频”小节。

概述

药用辅料指药物制剂中除活性成分以外所有物料的统称,具有赋形、充当载体、提高稳定性、增溶、助溶、缓控释等重要功能。在药物制剂制备过程中,药用辅料选用是否得当将直接影响药物的生物利用度、毒副作用、不良反应的严重程度以及临床药效的发挥,是影响药品安全的重要成分。

参考资料

参考法规指南、文献、案例、问答、课程等40+,包括:

  • 中国GMP 第六章 物料与产品
  • 中国药典 0251 药用辅料
  • 药用辅料的非临床安全性评价技术指导原则
  • Guideline on the sterilisation of the medicinal product, active substance, excipient and primary container - 2019-03-06
  • NMPA 药用辅料登记
  • 美国、欧洲和中国药用辅料的政府监管和企业实践比较 英文版
【药品短缺】

Drug Shortages

修订纪要:重点梳理了各国短缺药品保障制度和短缺清单,更新了美欧的相关法规,补充了近年药品短缺的相关文献和资讯供参考。

概述

药品短缺是指经我国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批准上市,临床必需且不可替代或者不可完全替代,在一定时间或一定区域内供应不足或不稳定的药品。美国FDA对药品短缺的定义为:“a period of time when the demand or projected demand for the drug within the United States exceeds the supply of the drug”欧盟EMA对药品短缺的定义为:“A shortage of a medicinal product for human or veterinary use occurs when supply does not meet demand at a national level.”

参考资料

参考法规指南、文献、案例、问答、课程等50+,包括:

  •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做好短缺药品保供稳价工作的意见 - 2019/10/11
  • 四部委 关于加强短缺药品和国家组织药品集中采购中选药品生产储备监测工作的通知 - 2022/07/15
  • 卫健委 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关于印发医疗机构短缺药品分类分级与替代使用技术指南的通知 - 2019/07/25
  • 联邦食品药品和化妆品法案(FDCA)506C Discontinuance or interruption in the production of life-saving drugs
  • 国内外短缺药品政策研究分析 - 2024/04
  • 【FDA】药物短缺:持续的危机和持久的解决方案

识林®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岗位必读建议:

  • 临床研发(R&D):应深入理解患者体验数据在药物研发中的重要性,确保临床试验设计符合以患者为中心的原则。
  • 质量管理(QA):需监督患者体验数据的收集和分析过程,确保数据的科学性和合规性。
  • 注册事务(Regulatory Affairs):在药物注册过程中,应充分利用患者体验数据支持获益-风险评估,与监管机构进行有效沟通。
  • 市场准入(Market Access):利用患者体验数据支持药物的市场准入策略,强调药物对患者生活质量的改善。

文件适用范围:
本文适用于化学药、生物制品、疫苗和中药等各类药品,特别针对创新药、仿制药、生物类似药和原料药等注册分类。适用于中国药品监管机构,对Biotech、大型药企、跨国药企、CRO和CDMO等企业类别均有指导意义。

文件要点总结:

  1. 患者体验数据的重要性:强调将患者体验数据纳入药物研发和获益-风险评估的全过程,确保药物研发以患者需求为中心。
  2. 获益-风险评估框架:明确了基于患者体验数据的获益-风险评估框架,包括治疗背景、临床获益、安全性风险及风险管理等方面。
  3. 关键考虑因素:提出了在获益-风险评估中考虑患者体验数据的关键因素,如疾病自然史、临床获益的临床相关性、安全性风险的可接受程度等。
  4. 全生命周期考量:强调在药物上市前后均需考虑患者体验数据,以支持药物的持续评估和决策。
  5. 沟通交流:鼓励申办者与审评机构就患者体验数据的收集和应用进行早期沟通,确保研究设计和数据应用符合监管要求。

以上仅为部分要点,请阅读原文,深入理解监管要求。

岗位必读建议:

  • QA:负责监督和确保生产过程符合指导原则要求。
  • 生产:需要根据指导原则调整生产操作,确保混合均匀度和中控剂量单位均匀度。
  • 研发:在药物开发阶段,应依据本指导原则进行混合均匀度和中控剂量单位均匀度的研究。

文件适用范围:
本文适用于化药口服固体制剂,包括片剂、胶囊剂、颗粒剂等。适用于中高风险的制剂申请人/药品生产企业,包括化学药品固体制剂的创新药、仿制药以及原料药。由中国药品监管部门发布,适用于Biotech、大型药企、跨国药企等。

文件要点总结:

  1. 混合均匀度和中控剂量单位均匀度的重要性:强调了混合均匀度和中控剂量单位均匀度是确保成品含量均匀度的关键指标。
  2. 风险评估与QbD理念:明确了制剂申请人/药品生产企业应依据质量源于设计(QbD)理念,进行风险评估,设计合理的取样计划和验收标准。
  3. 取样计划:推荐采用分层取样方法,确保取样点均匀分布且具有代表性,覆盖整个生产过程。
  4. 验收标准:提供了混合均匀度和中控剂量单位均匀度的验收标准,包括RSD的计算和接受范围。
  5. 特殊情况的考虑:允许在特殊情况下调整取样计划和验收标准,但需提供充分的科学说明。

以上仅为部分要点,请阅读原文,深入理解监管要求。

适用岗位及工作建议:

  • QA(质量保证):必读。需确保变更研究符合指导原则,监督变更实施过程,保证产品质量。
  • 注册部门:必读。负责变更注册申请,确保申报材料符合要求。
  • 生产部门:必读。根据变更指导原则调整生产工艺,确保生产过程合规。
  • 研发部门:必读。参与变更研究工作,提供技术支持。

适用范围:
本文适用于已上市化学药品的药学变更研究,包括化学原料药和化学制剂。适用于不同注册分类的药品,包括创新药和仿制药。由中国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发布,适用于各类企业,包括Biotech、大型药企、跨国药企、CRO和CDMO等。

要点总结:

  1. 变更研究主体责任:持有人/登记企业负责设计并开展变更研究,全面评估变更对药品的影响。
  2. 变更分类:根据对药品安全性、有效性和质量可控性的影响风险,变更分为重大变更、中等变更、微小变更。
  3. 关联变更:一项变更可能伴随或引发其他变更,需综合考虑各项变更研究工作的要求。
  4. 稳定性研究:变更后需进行稳定性研究,必要时增加研究批次或延长研究时间。
  5. 包装材料和容器变更:变更可能影响药品的保护性、功能性、安全性和质量,需进行相应的研究验证。

以上仅为部分要点,请阅读原文,深入理解监管要求。

必读岗位及工作建议:

  • 研发人员:在药物研发过程中,应充分考虑获益-风险评估,确保研究设计能够全面反映药物的获益与风险。
  • 注册人员:在准备上市申请时,应提交完整的获益-风险评估报告,并确保其结构化和定性分析的准确性。
  • QA人员:在药物全生命周期中,应监督获益-风险评估的实施,确保药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符合监管要求。
  • 市场准入团队:在药物市场策略制定时,应考虑获益-风险评估结果,以支持药物的市场定位和准入谈判。

文件适用范围:
本文适用于化学药物和治疗用生物制品的临床研发、上市申请及上市后监管的获益-风险评估。适用于中国药品监管机构的指导原则,不具强制性法律约束力,适用于Biotech、大型药企、跨国药企等各类企业。

文件要点总结:

  1. 获益-风险评估概念与目的:强调了获益-风险评估在药物全生命周期中的重要性,明确了评估的目的是为了判定药物的预期获益是否大于风险。
  2. 评估框架与内容:提出了结构化的获益-风险评估框架,包括治疗背景、获益、风险和风险管理、获益-风险结论等关键要素。
  3. 临床研发中的评估计划:鼓励在临床研发阶段制定获益-风险评估计划,并通过与监管机构的沟通优化研发策略。
  4. 上市申请中的评估要求:在上市申请中,申请人需提交药物获益和风险的总结,并在CTD格式文件中相应位置呈现相关内容。
  5. 上市后评估的持续性:指出获益-风险评估是一个动态过程,需根据上市后新信息进行调整。

以上仅为部分要点,请阅读原文,深入理解监管要求。

适用岗位及工作建议:

  • 临床(Clin):必读。在设计窄治疗指数药物的生物等效性研究时,应遵循本指导原则,特别注意研究设计和统计分析方法的要求。
  • 注册(Reg):必读。在提交注册文件时,确保生物等效性研究符合本指导原则的要求,并准备好与监管机构沟通特殊情况。
  • 研发(R&D):必读。在药物开发阶段,应参考本指导原则,以确保窄治疗指数药物的生物等效性研究科学合理。

适用范围:
本文适用于化学药物中的窄治疗指数(NTI)药物,包括创新药和仿制药,由中国药品监管部门发布,适用于Biotech、大型药企、跨国药企等各类企业。

文件要点总结:
窄治疗指数药物生物等效性研究技术指导原则强调了NTI药物在生物等效性评价时需采用更严格的等效性判定标准。研究设计上,推荐使用完全重复交叉设计,并在同一中心完成以减少偏倚。统计分析方法中,明确了三个等效性判定标准:采用参比制剂标度的平均生物等效性方法(RSABE)、平均生物等效性方法(ABE)以及比较受试制剂与参比制剂的个体内标准差。只有当主要药动学参数同时满足这三个标准时,才能判定生物等效性。结果报告部分要求提供详细的药动学参数信息和置信区间数据。此外,对于NTI药物的判定和特殊情况,建议与监管机构沟通,并参考GCP、ICH等其他相关指导原则。

以上仅为部分要点,请阅读原文,深入理解监管要求。

法规指南解读:

必读岗位及工作建议:

  • QA(质量保证):确保生产过程符合《疫苗生产现场检查指南》要求,参与现场检查准备和反馈。
  • 生产:按照指南要求进行生产操作,确保生产质量。
  • 注册:了解指南内容,为疫苗注册提供支持。

适用范围:
本文适用于中国境内的疫苗生产企业,包括创新药和仿制药,由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食品药品审核查验中心发布。

要点总结:

  • 监管强化:强调了对疫苗生产过程的监管强化,确保疫苗质量安全。
  • 现场检查规范:明确了疫苗生产现场检查的规范流程和要求。
  • 意见反馈机制:设立了意见反馈机制,鼓励社会各界对指南提出意见和建议。
  • 监管工作部署:体现了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对疫苗监管工作的重视和部署。
  • 征求意见期限:规定了征求意见的截止日期,确保意见收集的时效性。

以上仅为部分要点,请阅读原文,深入理解监管要求。

适用岗位必读建议:

  • QA(质量保证):应深入理解共线生产质量风险管理要求,确保生产过程符合规范。
  • 生产部门:需根据共线生产策略调整生产计划和操作流程,防止交叉污染。
  • 研发部门:在药品研发阶段即考虑共线生产的可能性和风险,参与清洁工艺的设计。
  • 注册部门:在药品注册过程中,需向监管机构准确传达共线生产策略和风险管理措施。

文件适用范围:
本文适用于化学药品、生物制品、中药等多种药品类型的共线生产管理,包括原料药、非商业化生产规模的试制样品等。主要针对持有人和药品生产企业,由中国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发布,适用于各类企业,包括Biotech、大型药企、跨国药企等。

要点总结:

  1. 法律法规优先原则:生产过程中必须遵守现行法律法规,对于特殊药品,如高致敏性药品,应使用专用设施。
  2. 持有人主责原则:持有人对共线生产的可行性和可控性负主体责任,需定期审核共线生产风险控制措施。
  3. 生命周期原则:共线生产策略应覆盖药品研发、技术转移、生产及上市后各阶段,持续进行风险控制和改进。
  4. 质量风险管理原则:应科学评估共线生产风险,采取与风险级别相适应的措施,确保药品质量。
  5. 风险控制与收益平衡原则:在设计共线生产控制策略时,需平衡风险控制措施与企业收益,避免不必要风险。

以上仅为部分要点,请阅读原文,深入理解监管要求。

岗位必读建议:

  • 注册专员:需熟悉生物等效性研究的要求,以确保注册申请文件的完整性和合规性。
  • 临床研究协调员:应理解生物等效性研究设计、执行和评估的标准,以协调临床研究顺利进行。
  • 质量保证专员:必须掌握生物等效性研究的质量控制和保证要求,确保研究符合GMP标准。
  • 研发人员:需了解生物等效性研究的科学基础和方法,以指导药品开发过程。

文件适用范围:
本文适用于化学药的仿制药(Generic medicinal products)和生物等效性研究,包括不同类型申请的生物等效性证明,由欧洲药品管理局(EMA)发布,适用于Biotech、大型药企、跨国药企以及CRO和CDMO等企业。

文件要点总结:

  1. 生物等效性研究设计:强调了生物等效性研究设计的重要性,包括研究设计、参考和测试产品的选择、受试者、研究执行、特性调查、剂量强度、生物分析方法和评估方法。

  2. 生物等效性研究的法律基础:明确了生物等效性研究的法律依据,包括适用的指令和法规。

  3. 生物等效性研究的执行:规定了生物等效性研究执行过程中的标准操作程序,包括受试者的选择、研究条件的标准化、采样时间、禁食或餐后条件等。

  4. 生物等效性研究的评估:强调了对生物等效性研究结果的评估方法,包括药代动力学参数的分析和接受限值。

  5. 生物等效性研究的报告:要求提供完整的生物等效性研究报告,包括研究的详细文档、协议、执行和评估。

以上仅为部分要点,请阅读原文,深入理解监管要求。

必读岗位及工作建议

  • QA: 确保所有灭菌流程符合EMA指南要求,并监督实施。
  • 研发: 在设计药物产品时,考虑灭菌方法对产品质量的影响。
  • 生产: 执行灭菌过程时,遵循指南规定的参数和条件。

文件适用范围

本文适用于化学药品和生物制品的无菌药品、活性物质、辅料和内包材的灭菌,包括创新药和仿制药。适用于欧盟和EMA监管体系下的Biotech、大型药企、跨国药企等。

文件要点总结

  1. 灭菌方法选择:首选终端灭菌,但在某些情况下,可以接受无菌过滤或无菌处理作为替代方法。
  2. 文件要求:灭菌产品、活性物质、辅料和内包材在新药申请或药品变更申请中应包含的文件和数据。
  3. 灭菌保证水平(SAL):所有灭菌过程应确保SAL达到≤10^-6。
  4. 无菌处理:对于高度敏感的产品,如生物制品,当终端灭菌不可能时,可以接受无菌过滤和/或无菌处理。
  5. 容器完整性:讨论了ICH Q8中关于容器封闭系统的完整性。

以上仅为部分要点,请阅读原文,深入理解监管要求。

适用岗位:

  • 本文件为“ANDA Submissions – Prior Approval Supplements Under GDUFA”行业指南,适用于以下岗位必读:
    • 注册(Reg):需了解GDUFA性能目标对PAS提交的影响,以及如何根据GDUFA III承诺信中的规定,准备和提交ANDA的PAS和修订。
    • QA:应掌握FDA对ANDA的PAS和修订的评估和行动目标,以确保质量管理体系符合FDA的最新要求。
    • 研发(R&D):需理解FDA对ANDA的PAS提交的性能目标,以及何时需要预批准检查,以便在产品开发过程中做出相应调整。

工作建议:

  • 注册(Reg):密切关注FDA对ANDA的PAS提交类别的变更,及时调整ANDA的PAS提交策略,确保符合GDUFA的性能目标。
  • QA:根据FDA的性能目标,审查和优化内部流程,确保PAS的提交和修订能够满足FDA的时间框架要求。
  • 研发(R&D):在产品开发过程中,考虑到FDA对PAS的性能目标,合理安排研发计划,特别是在涉及可能需要预批准检查的变更时。

适用范围:
本文适用于化学药品类(Chemical Drugs)的仿制药(Generic Drugs),特别是简化新药申请(ANDA)的事先批准补充(PAS)提交。发布机构为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适用于Biotech、大型药企、跨国药企以及CRO和CDMO等企业类别。

文件要点总结:
本指南旨在帮助申请者准备向FDA提交ANDA的PAS和PAS修订,解释了GDUFA如何与PAS提交相关。特别强调了GDUFA III承诺信中规定的性能目标,这些目标指导FDA在2023-2027财年内对PAS的评估和行动。明确了FDA对需要预批准检查的PAS和不需要检查的PAS的评估目标日期。此外,指南还讨论了对已批准申请的变更、GDUFA性能目标对PAS提交的影响、PAS的检查、PAS的提交以及其他相关事宜。特别指出,FDA强烈建议在提交时,补充文件应完整并准备好进行全面评估,只有为了澄清已提交补充文件的部分内容或回答FDA评估团队提出的具体问题时,才应进行修改。如果FDA认为需要对PAS进行修改,那么修改不应扩大或拓宽已提交补充文件的范围。

以上仅为部分要点,请阅读原文,深入理解监管要求。

岗位必读建议:

  • 研发(R&D):应密切关注FDA对新药和生物制品的获益-风险评估框架,以指导临床试验设计和剂量选择。
  • 临床(Clinical):在设计临床试验和选择终点时,需考虑FDA的获益-风险评估要点,确保试验能够充分揭示药物的临床意义。
  • 注册(Regulatory Affairs):必须熟悉FDA的获益-风险评估方法,以便在药品上市申请中有效呈现获益与风险的平衡。
  • 市场(Marketing):了解FDA的评估标准,有助于在市场推广中准确传达产品的获益与风险信息。
  • 药物警戒(Pharmacovigilance):监测药品上市后的安全信息,对FDA的获益-风险评估持续更新至关重要。

文件适用范围:

本文适用于化学药和生物制品的新药申请(NDAs)和生物制品许可申请(BLAs),包括创新药、生物类似药和原料药。发布机构为美国FDA,适用于Biotech、大型药企、跨国药企以及CRO和CDMO等企业类别。

文件要点总结:

  1. 获益-风险评估框架:FDA采用结构化的方法来评估新药的获益是否超过风险,包括治疗背景、当前治疗选项、产品特定效益、风险和风险管理的综合考量。
  2. 不确定性的影响:FDA在评估中特别关注不确定性的影响,包括疾病理解的限制、研究设计的问题、安全性信号的可靠性等。
  3. 患者体验数据的角色:患者体验数据对于获益-风险评估至关重要,有助于理解疾病的影响、患者对治疗的看法以及风险可接受性。
  4. 上市前开发中的活动:包括结构化的获益-风险规划、与FDA的适当互动、收集患者体验数据、进行额外分析以及在市场申请中呈现获益-风险考量。
  5. 上市后设置中的获益-风险评估:FDA在药品上市后继续监测和评估获益与风险,根据新的信息和数据更新监管决策。

以上仅为部分要点,请阅读原文,深入理解监管要求。

适用岗位必读指南:

  • QA:负责确保所有操作符合cGMP要求,包括生产、质量控制、设备维护等。
  • 生产:必须遵守书面程序,确保产品质量。
  • 质量控制(QC):负责样品的测试和批准或拒绝,以及稳定性测试。
  • 设备维护:确保设备清洁、维护和校准符合规定。
  • 仓储与分销:遵守药品存储和分发的书面程序。

文件适用范围:
本文适用于美国市场的所有成品药品的cGMP(现行良好生产规范),不包括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药物。适用于化学药品、生物制品、疫苗、中药等药品类型,包括创新药、仿制药、生物类似药、原料药等注册分类。适用于所有在美国运营的Biotech、大型药企、跨国药企、CRO和CDMO等企业类别。

文件要点总结:

  1. 质量控制单元的责任: 必须有一个质量控制单元,负责批准或拒绝所有组件、药品容器、包装材料、标签和药品,并审查生产记录以确保没有错误发生或错误已得到全面调查。

  2. 人员资质与责任: 参与药品生产、加工、包装或储存的人员必须具备相应的教育、培训和经验,并遵守良好的卫生习惯。

  3. 设备设计、清洁与维护: 设备应适当设计,便于操作、清洁和维护,并按规定进行定期清洁和维护。

  4. 组件和药品容器的控制: 必须有书面程序详细描述组件、药品容器和闭合件的接收、识别、存储、取样、测试和批准或拒绝。

  5. 生产和过程控制: 必须有书面程序确保药品具有其声称或代表的身份、强度、质量和纯度,包括偏差处理和产量计算。

  6. 包装与标签控制: 必须有书面程序确保正确的标签和包装材料用于药品,包括防篡改包装要求。

  7. 仓储与分销程序: 必须有书面程序描述药品的存储和分发,确保药品质量。

  8. 实验室控制: 必须建立科学合理的规格、标准、抽样计划和测试程序,以确保药品及其组件符合适当的身份、强度、质量和纯度标准。

  9. 记录与报告: 所有与生产、控制或分发相关的记录必须保存至少一年,或在特定情况下保存更长时间,并随时可供授权检查。

  10. 退回和报废药品的处理: 退回的药品必须被识别并保留,除非证明其符合适当的安全、身份、强度、质量和纯度标准,否则应销毁。

以上仅为部分要点,请阅读原文,深入理解监管要求。

岗位必读建议:

  • 注册部门:深入了解FDA关于证明药品和生物制品有效性的指导草案,以便在新药申请(NDAs)和生物制品许可申请(BLAs)中准确呈现有效性证据。
  • 研发部门:掌握临床试验设计、终点选择和统计考量,确保临床研究的质量和结果的科学性。
  • 临床部门:熟悉临床证据的质量要求,包括试验设计、终点和统计分析,以指导临床试验的规划和执行。

文件适用范围:
本文适用于化学药和生物制品,包括创新药和仿制药,由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发布,主要针对大型药企、Biotech公司、跨国药企以及CRO和CDMO等企业。

文件要点总结:

  1. 实质性证据标准:强调药品和生物制品必须通过“实质性证据”来证明其有效性,这通常需要充分和受控的临床研究。

  2. 临床证据的质量:讨论了试验设计、试验终点和统计考量对临床证据质量的影响,以及如何通过这些因素来确定有效性。

  3. 临床证据的数量:详细说明了基于两次充分和受控的临床研究、一次加上确认性证据或依赖于FDA之前对已批准药品有效性发现的证据来满足实质性证据标准的情形。

  4. 特殊情况下的灵活性:在疾病危及生命或严重致残且医疗需求未得到满足、疾病罕见或进行人体有效性试验不道德或不可行的情况下,可能需要额外的灵活性。

  5. 安全性与有效性的综合考量:虽然实质性证据的发现对FDA批准至关重要,但批准决定还需要确定药品对预期使用安全,这涉及到对药品风险和益处的综合评估。

以上仅为部分要点,请阅读原文,深入理解监管要求。

适用岗位:

  • QA(质量保证):必须熟悉本文中提及的不卫生条件和预防措施,以确保生产过程符合FDA要求。
  • 生产(Production):应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程,防止生产环境中的污染。
  • 研发(R&D):在开发新药或改进生产工艺时,考虑本文中的卫生条件要求,以避免产品污染。

工作建议:

  • QA:定期审查生产流程,确保符合本文中提到的卫生标准,并在发现不卫生条件时及时采取纠正措施。
  • 生产:加强对员工的培训,确保他们理解并遵守无菌操作规程,以及本文中提到的具体操作要求。
  • 研发:在新药开发和工艺改进中,将本文中的卫生条件要求作为设计的一部分,以确保产品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适用范围:
本文适用于美国境内的化学药和生物制品,包括创新药、仿制药以及原料药,由FDA发布,涉及企业包括Biotech、大型药企、跨国药企、CRO和CDMO等。

要点总结:
本文强调了FDA对制药设施中不卫生条件的关注,特别是那些可能导致药品污染或对健康有害的情况。文中详细列举了适用于无菌和非无菌药品生产的不卫生条件示例,并特别指出了无菌药品生产中需特别注意的条件。FDA建议制药设施采取预防和纠正措施,包括风险评估和管理控制,以及在发现不卫生条件时立即进行评估和整改。对于特别严重的不卫生条件,FDA强烈建议立即召回无菌药品并停止无菌操作,直至问题得到解决。此外,FDA可能会对违反卫生条件的制药设施采取监管行动,包括警告信、产品扣押或禁令。本文还提到,即使药品通过无菌测试,也不能保证产品无菌,因此制药设施必须纠正所有不卫生条件,无论药品是否通过无菌测试。

以上仅为部分要点,请阅读原文,深入理解监管要求。

岗位必读指南:

  • QA:确保生产变更管理符合FDA指南要求,包括风险管理和稳定性研究。
  • 研发:在产品开发过程中,对生产变更进行科学评估,并与QA紧密合作。
  • 注册:了解生产变更对IND和BLA提交的影响,确保申报材料的合规性。
  • 临床:评估生产变更对临床研究的潜在影响,并在必要时与FDA沟通调整研究方案。

文件适用范围:

本文适用于人类细胞和基因治疗产品(CGT),包括组织工程医疗产品(TEMPs),主要针对化学药品和生物制品。适用于美国FDA监管框架下的创新药和生物类似药,包括原料药。主要针对Biotech、大型药企和跨国药企。

文件要点总结:

  1. 生产变更管理:强调了基于生命周期方法对CGT产品生产变更的管理和报告,以及变更对产品质量影响的可比性研究。
  2. 风险评估:生产变更前应进行风险评估,以预测对产品质量的潜在影响,并根据风险等级设计相应的可比性研究。
  3. 稳定性和给药装置兼容性:生产变更可能影响产品的稳定性和与给药装置的兼容性,需要进行适当的评估。
  4. 非临床和临床研究:如果分析研究不足以证明可比性,可能需要进行非临床或临床研究来支持生产变更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5. 监管报告:对于IND和BLA产品,生产变更的监管报告要求,包括变更的类型、提交时机和所需信息量。

以上仅为部分要点,请阅读原文,深入理解监管要求。

适用岗位:

  • 注册(RA):必读。需理解文件内容,确保提交的文件符合FDA要求,特别是关于生物等效性(BE)的统计方法和标准。
  • 临床(Clin):必读。在设计和执行BE研究时,需遵循指南中的统计方法和样本量确定。
  • 研发(R&D):必读。在药物开发过程中,需参考指南进行药物的生物等效性评估和研究设计。
  • QA:必读。确保研究和生产过程符合FDA的生物等效性指南要求。

工作建议:

  • RA:在准备IND、NDA、ANDA等申请文件时,确保包含符合本指南要求的BE数据和分析结果。
  • Clin:在设计临床试验时,考虑采用指南推荐的统计方法,并与统计专家合作确定样本量。
  • R&D:在药物开发早期阶段,参考本指南评估不同制剂的生物等效性,为后续研究打下基础。
  • QA:监督研究和生产活动,确保所有操作符合FDA指南,特别是在BE研究的执行和数据处理方面。

适用范围:
本文适用于化学药和生物制品的生物等效性(BE)研究,包括创新药、仿制药、生物类似药和原料药,主要针对Biotech、大型药企、跨国药企、CRO和CDMO等企业类别,由美国FDA发布。

要点总结:
本指南提供了关于如何满足FDA对所有药物产品生物等效性(BE)要求的推荐。强调了在BE研究中使用科学基础的统计方法,包括平均BE(ABE)、群体BE(PBE)和个体BE。特别强调了对于窄治疗指数药物和高变异性药物的BE研究,应使用完全复制的交叉设计,并采用ABE和参考标定平均BE测试。指南还讨论了适应性设计、样本量确定、数据准备、统计模型和特定情况下的BE评估,如体外BE和群体BE。对于复杂的统计方法或设计问题,鼓励申请人与FDA早期沟通,讨论其提议的研究设计和统计方法。

以上仅为部分要点,请阅读原文,深入理解监管要求。

适用岗位必读指南:

  • 研发(R&D):应关注新辅料的非临床安全性评价流程,确保研发过程中辅料的安全性符合FDA要求。
  • 注册(Regulatory Affairs):必须熟悉本指南,以指导新辅料的注册申报工作,确保提交资料的完整性和合规性。
  • 质量保证(QA):需了解辅料的安全性评价要求,以保证产品质量管理和控制符合法规。

文件适用范围:
本文适用于化学药和生物制品中新药用辅料的非临床安全性评价,包括创新药和仿制药,由美国FDA发布,适用于Biotech、大型药企、跨国药企等。

文件要点总结:

  1. 指南性质:“应当”理解为建议而非强制要求,除非引用特定法规。
  2. 新辅料定义:指未充分评估安全性的无活性成分,如填充剂、增容剂等。
  3. 安全性数据提交:根据辅料使用期限(短期、中期、长期)和给药途径,提供相应的非临床安全性评价数据。
  4. 特殊情况考量:对于某些特定用途的辅料,如挽救生命药物,安全性评价可能简化或批准后再完成。
  5. 策略推荐:包括安全药理学评价、生殖毒性评价、致癌性评价等,根据辅料使用情况和剂量确定所需评价策略。

以上仅为部分要点,请阅读原文,深入理解监管要求。

必读岗位:

  • RA(注册)
  • QA(质量保证)
  • PM(项目管理)
  • R&D(研发)
  • 生产

工作建议:

  • RA:确保注册文件中包含所有必要的通知和报告要求。
  • QA:监督生产中断或停止时的质量控制措施。
  • PM:协调跨部门沟通,确保及时通知。
  • R&D:在研发阶段考虑供应链的连续性。
  • 生产:制定和实施风险管理计划,以预防生产中断。

适用范围:
本文适用于美国化学药品和生物制品(包括疫苗和血浆产品),不包括原料药。适用于所有在美国运营的药企,包括Biotech、大型药企、跨国药企、CRO和CDMO。

文件要点:

  1. 生产中断通知:要求制造商在永久停止生产或预计会导致供应显著中断的生产中断前至少6个月通知FDA。
  2. 通知时间:如果无法提前6个月通知,则应尽快通知。
  3. 信息分发:FDA应将生产中断信息分发给相关组织。
  4. 保密性:FDA不得披露任何商业机密或受保护的保密信息。
  5. 风险管理计划:制造商必须开发、维护和实施冗余风险管理计划。

以上仅为部分要点,请阅读原文,深入理解监管要求。

适用岗位:

  • QA(质量保证):必读,需确保物料和产品符合GMP要求,监督操作规程的执行。
  • 仓储管理:必读,负责物料和产品的接收、贮存、发放和发运,防止混淆和差错。
  • 生产:必读,确保使用物料的正确性和成品的合规性。
  • 研发:必读,了解物料和产品的质量标准,确保研发过程中的合规性。

适用范围:
本文适用于所有药品类型,包括化学药、生物制品、疫苗和中药等。适用于原料药、中间产品、成品等注册分类,适用于中国境内的Biotech、大型药企、跨国药企、CRO和CDMO等各类企业。

要点总结:

  1. 物料和产品的质量标准:强调药品生产所用的原辅料、包装材料必须符合相应质量标准,进口原辅料需符合国家进口管理规定。
  2. 操作规程的建立与执行:明确要求建立物料和产品的操作规程,确保正确接收、贮存、发放、使用和发运,防止污染和混淆。
  3. 供应商管理:规定物料供应商的确定及变更需进行质量评估,经质量管理部门批准后方可采购。
  4. 物料和产品的运输与接收:强调物料和产品的运输需满足保证质量的要求,接收时需有操作规程,确保与订单一致。
  5. 不合格物料和产品处理:规定不合格物料、中间产品、待包装产品和成品的处理需经质量管理负责人批准,有记录,且需考虑额外检验和稳定性考察。

以上仅为部分要点,请阅读原文,深入理解监管要求。

适用岗位必读建议:

  • QA(质量保证):应全面理解GMP通则,确保药品生产质量管理符合规范要求。
  • QC(质量控制):需掌握质量控制相关章节,执行物料及产品检验。
  • 生产管理:熟悉生产管理相关条款,确保生产过程符合GMP要求。
  • 设备工程:了解设备相关章节,保证设备维护和使用符合规范。
  • 物料管理:掌握物料与产品相关章节,确保物料的正确接收、存储和发放。

文件适用范围:
本文适用于化学药、生物制品、疫苗、中药等各类药品的GMP(良好生产规范)管理。覆盖了创新药、仿制药、生物类似药、原料药等注册分类,适用于Biotech、大型药企、跨国药企、CRO和CDMO等企业类别。发布机构为中国。

文件要点总结:

  1. 质量管理体系:强调企业必须建立全面的质量管理体系,确保药品质量符合预定用途和注册要求。
  2. 关键人员职责:明确企业负责人、生产管理负责人、质量管理负责人和质量受权人的资质要求和主要职责。
  3. 厂房与设施要求:规定厂房、设施的设计、建设和维护必须满足药品生产的质量要求,降低污染和交叉污染风险。
  4. 设备管理:要求设备的设计、安装、维护和使用应符合生产需求,便于清洁、维护和校准。
  5. 物料与产品控制:确保原辅料、包装材料、中间产品和成品的正确接收、存储、发放和使用,防止混淆和差错。

以上仅为部分要点,请阅读原文,深入理解监管要求。

法规指南解读:ICH Q10 Pharmaceutical Quality System

适用岗位(必读):

  • QA:确保质量体系符合ICH Q10要求,监控质量体系的实施和持续改进。
  • 注册:理解ICH Q10对药品注册的影响,确保注册文件与质量体系要求一致。
  • 研发:在药品开发阶段应用ICH Q10原则,确保产品和流程的质量。
  • 生产:根据ICH Q10要求,管理商业化生产过程中的质量控制和持续改进。
  • 药物警戒:利用ICH Q10框架下的知识管理和质量风险管理,优化药物警戒活动。

工作建议:

  • QA应定期审查和更新质量手册,确保其反映ICH Q10的要求。
  • 注册人员应确保所有注册文件和提交材料遵循ICH Q10的质量体系框架。
  • 研发团队应将ICH Q10的原则整合到药品开发的每个阶段。
  • 生产部门应依据ICH Q10建立和维护商业化生产的质量控制体系。
  • 药物警戒部门应使用ICH Q10提供的工具进行风险评估和管理。

文件适用范围:
本文适用于支持化学药、生物制品及生物技术产品的开发和制造的系统,包括API和成品药,涵盖产品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适用于全球范围内的制药企业,包括Biotech、大型药企、跨国药企以及CRO和CDMO等。

要点总结:

  1. 质量体系模型:“ICH Q10提供了一个基于ISO质量概念的综合性药品质量体系模型,与ICH Q8和Q9相辅相成。”
  2. 管理责任:“高级管理层有最终责任确保有效的药品质量体系的建立,以实现质量目标。”
  3. 持续改进:“ICH Q10鼓励使用科学和基于风险的方法,在产品生命周期的每个阶段促进持续改进。”
  4. 知识管理与质量风险管理:“知识管理和质量风险管理是实施ICH Q10并成功实现其目标的推动因素。”
  5. 监管方法:“ICH Q10的实施效果通常可以在生产场所的监管检查中评估。”

以上仅为部分要点,请阅读原文,深入理解监管要求。

适用岗位必读建议:

  • QA(质量保证部门):应全面理解并执行GMP原则,确保所有相关活动符合规定要求。
  • 生产部门:必须遵循文件中关于生产操作、设备维护和清洁、校准以及计算机化系统的规定。
  • 研发部门:在API的初期研发阶段,应考虑GMP原则以确保产品质量。
  • 临床部门:在临床试验阶段使用API时,应遵守特定的GMP实践,确保临床试验材料的质量。

文件适用范围:
本文适用于化学合成、提取、细胞培养/发酵、从自然来源回收或这些过程的任何组合方法生产的活性药物成分(API)的GMP指南。不包括疫苗、全细胞、全血和血浆、血浆分馏产品、基因治疗API。适用于人类药品(药用)产品的API制造,包括生物技术公司、大型药企、跨国药企等。

文件要点总结:

  1. 质量管理体系:强调所有参与制造的人员应负责质量,建立并实施有效的质量管理体系。
  2. 人员:确保足够的合格人员参与API的制造,并进行定期培训。
  3. 建筑与设施:建筑设计应便于清洁、维护,并最小化污染风险。
  4. 生产设备:设备的设计、建造和维护应确保不影响API的质量,并定期校准。
  5. 文件和记录:所有相关文档应按照书面程序准备、审核、批准和分发,确保记录的完整性和可追溯性。
  6. 材料管理:建立材料接收、鉴定、隔离、存储、取样、测试和批准或拒绝的书面程序。
  7. 生产和过程控制:监控生产步骤的进展并控制过程变异性,确保API的一致性。
  8. 验证:包括验证政策、文件、资格认证、过程验证方法和周期性审查已验证系统的程序。
  9. 变更控制:建立正式的变更控制系统,评估可能影响中间体或API生产和控制的所有变更。
  10. 投诉和召回:记录并调查所有质量相关的投诉,并制定召回程序。

以上仅为部分要点,请阅读原文,深入理解监管要求。

必读岗位及工作建议:

  • QA:确保辅料的合规性,对供应商进行审计。
  • 研发:在药品研发过程中,选择合规的辅料。
  • 注册:在药品注册文件中包含辅料的登记信息。

文件适用范围:
本文适用于化学药、生物制品、疫苗和中药等药品类型,涉及创新药、仿制药、生物类似药及原料药等注册分类。适用于在中国注册的Biotech、大型药企、跨国药企、CRO和CDMO等企业。

文件要点总结:

  1. 辅料登记要求: 明确了药用辅料的登记流程和所需提交的文件资料。
  2. 质量标准: 强调辅料必须符合国家药典标准或企业标准。
  3. 供应商审计: 规定了对辅料供应商的审计要求,确保其生产过程符合GMP标准。
  4. 变更管理: 规定了辅料变更的申报流程,包括变更的分类和审批要求。
  5. 监管措施: 明确了监管部门对辅料登记的监督检查职责和违规处罚措施。

以上仅为部分要点,请阅读原文,深入理解监管要求。

必读岗位及工作建议

  • QA(质量保证部门):应全面理解并执行文件中关于验证主计划、设备安装与操作确认、非无菌工艺验证、清洁验证的各项要求,确保所有验证活动符合GMP标准。
  • 生产部门:需参与设备安装和操作确认(IQ/OQ),并在非无菌工艺验证中执行相关测试,确保生产过程的一致性和可控性。
  • 工程部门:负责设备安装阶段的工程技术支持,确保设备安装符合设计规格。
  • 研发部门:在工艺验证初期参与确定关键工艺参数,支持工艺优化和验证方案的制定。

文件适用范围

本文适用于化学药品和生物制品的制造过程,包括原料药(APIs)和成品药。涵盖注册分类中的创新药、仿制药、生物类似药和原料药。适用于跨国药企、大型药企、Biotech公司、CRO和CDMO等不同企业类别。由PIC/S委员会发布,符合GMP指南。

文件要点总结

  1. 验证主计划(Validation Master Plan):强调了验证工作的多学科方法、时间限制和成本控制,要求详尽规划和结构化方法,明确列出待验证项目和计划时间表。

  2. 设备安装与操作确认(Installation and Operational Qualification):明确了设备安装和操作确认的原则、目的、定义、范围和内容格式,确保设备按照既定规格正确安装和操作。

  3. 非无菌工艺验证(Non-Sterile Process Validation):包括前瞻性验证、同步验证、回顾性验证和再验证,确保工艺在设计参数内能重复生产出符合质量要求的成品。

  4. 清洁验证(Cleaning Validation):强调了清洁程序的重要性,要求验证清洁程序能去除与前一产品相关的污染物、清洁剂残留和潜在微生物污染。

  5. 变更控制(Change Control):要求建立正式的变更控制系统,确保任何可能影响验证状态的变更都经过审查和记录,以维持系统在验证状态下运行。

以上仅为部分要点,请阅读原文,深入理解监管要求。

岗位必读建议:

  • QA(质量保证部门):深入理解GMP对原料药生产的要求,确保所有操作符合规范。
  • 生产部门:严格遵守原料药生产操作规范,确保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
  • 研发部门:在原料药开发阶段即考虑GMP要求,为生产阶段的合规性打下基础。

文件适用范围:
本文适用于化学药品的原料药生产,包括创新药和仿制药,不包括生物制品、疫苗或中药。适用于遵循GMP原则的Biotech、大型药企、跨国药企、CRO和CDMO等企业类别。发布机构为欧盟,反映了对ICH Q7A的共识。

文件要点总结:

  1. 质量管理体系:强调所有参与生产的人员应对质量负责,建立并实施有效的质量管理体系,涵盖组织结构、程序、流程和资源,以及确保活性物质符合预期质量规格的所有质量相关活动。

  2. 人员资质与卫生:规定了参与原料药生产的人员应具备适当的教育、培训和/或经验,并应遵守良好的卫生习惯,以防止产品污染。

  3. 生产设备:要求生产设备的设计、构造和维护应确保不影响中间体或原料药的质量,且应有适当的标识和校准程序。

  4. 文件和记录:所有与原料药生产相关的文件应经过准备、审核、批准和分发,且应有适当的文件保存期限。

  5. 材料管理:包括对原材料的接收、检疫、取样、测试和放行或拒绝的书面程序,以及对供应商评估的系统。

以上仅为部分要点,请阅读原文,深入理解监管要求。

岗位必读建议:

  • 生物制药生产人员(生产)
  • 生物制药质量控制人员(QC)
  • 生物制药质量保证人员(QA)
  • 注册事务人员(注册)
  • 药物警戒专员(PV)
  • 研发科学家(研发)

工作建议:

  • 生产:密切关注生产过程中的变更,确保所有变更均符合WHO指南要求,并及时记录和报告。
  • QC:对变更后的产品进行严格的质量控制测试,确保产品符合既定的质量标准。
  • QA:审核和监督所有变更流程,确保符合法规要求,并提供合规性支持。
  • 注册:了解变更对注册文件的影响,准备和提交变更相关的注册补充文件。
  • PV:监测变更对药物安全性的影响,更新药物安全信息。
  • 研发:在产品变更过程中提供科学支持,确保变更不会影响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

文件适用范围:
本文适用于已获批的生物治疗产品,包括原研产品和类似生物治疗产品(SBPs,亦称为“生物类似药”),不包括预防性疫苗和基因及细胞治疗产品。适用于所有使用生物活性蛋白产品治疗人类疾病的产品,如血浆分离产品、融合蛋白、PEG化产品、与细胞毒素药物结合的产品或rDNA序列修饰的产品,以及用于体内诊断的蛋白产品。适用于获得许可或市场授权的生物制品。

要点总结:

  1. 变更管理程序:明确了对已获批生物治疗产品变更的监管程序,包括变更的分类、报告程序和所需数据。
  2. 质量变更报告类别:根据变更对产品质量属性的潜在影响,将变更分为重大、中等、轻微和无影响的质量变更。
  3. 安全性、有效性和/或产品标签信息变更:规定了对产品临床使用或产品标签信息变更的分类和报告要求。
  4. 变更实施程序:详细描述了不同类别变更的实施程序,包括事前批准补充、轻微质量变更和紧急产品标签信息变更。
  5. 监管机构和制造商的责任:强调了监管机构(NRAs)和制造商在确保变更后产品持续质量、安全性和有效性方面的责任。

以上仅为部分要点,请阅读原文,深入理解监管要求。

岗位必读建议:

  • 研发(R&D):应深入理解文档中关于产品开发控制和文件记录的要求,以确保研发活动符合良好实践。
  • 质量保证(QA):必须掌握文档中关于质量管理体系、风险管理和质量控制的具体指导原则。
  • 质量控制(QC):需熟悉稳定性测试、分析方法开发和清洁程序验证的相关要求。
  • 生产(Production):应了解生产和过程设计部分的指导原则,确保生产活动遵循文档规定。
  • 技术转移(Tech Transfer):需掌握技术转移的相关要求,确保从研发到商业化生产的顺利过渡。

文件适用范围:
本文专门适用于医药产品的研发设施,包括化学药品、生物制品和疫苗等,但不包括全细胞、全血和血浆、血浆衍生物、药用气体、放射性药物和基因治疗产品。适用于需要在药品注册申请、过程验证、技术转移相关活动中提交审批的程序、过程和数据。发布机构为WHO,适用于Biotech、大型药企、跨国药企等。

要点总结:

  1. 质量管理体系:强调了必须建立包含足够资源、书面组织结构和程序的质量管理体系,以支持创新和持续改进。
  2. 质量风险管理:规定了应实施基于科学知识和经验的质量风险管理系统,并适当控制和减轻风险。
  3. 卫生与清洁验证:要求实施程序以维护卫生和清洁,并验证清洁程序达到可接受水平。
  4. 技术转移:强调了研发成果向商业生产和质量控制场所转移时,必须遵循授权程序,并确保数据和信息的适当详细程度和可追溯性。
  5. 生命周期方法:鼓励在产品的研发、生产和商业化过程中采用基于科学和风险的方法,并促进持续改进。

以上仅为部分要点,请阅读原文,深入理解监管要求。

岗位必读建议

  • QA: 确保理解并实施GMP在辅料生产、控制、存储和分发的各个方面。
  • 生产管理: 遵循GMP要求,确保辅料生产的一致性和质量。
  • 质量控制(QC): 依据GMP进行辅料的质量检测和放行。
  • 研发: 理解辅料对药品质量的影响,确保研发过程中使用合适的辅料。
  • 注册: 了解辅料GMP要求,以支持药品注册文件的准备。

文件适用范围

本文适用于全球范围内的化学药品和生物制品中使用的辅料。它涵盖了从原料采购到成品分发的整个生产周期,适用于所有类型的制药企业,包括Biotech、大型药企、跨国药企、CRO和CDMO等。

文件要点总结

质量管理系统

  • 强调建立、记录、实施和维护全面设计和明确定义的质量管理系统。

风险管理

  • 明确要求实施质量风险管理系统,包括风险的评估、控制、沟通和审查。

管理评审

  • 规定应有定期的管理评审系统,包括自我检查、审计、变更和偏差管理等。

投诉、召回和退货

  • 规定了对投诉、召回和退货的详细处理程序,包括记录和后续行动。

生产和质量控制

  • 强调了生产过程中的控制措施和质量控制测试的重要性,确保辅料的一致性和符合规格。

存储和分发

  • 规定了辅料的存储条件和分发实践,以保证产品质量和可追溯性。

以上仅为部分要点,请阅读原文,深入理解监管要求。

岗位必读建议:

  • 辅料生产商(Excipient Manufacturers):必须全面理解并实施风险管理原则,确保辅料的生产和控制符合GMP要求。
  • 质量保证(QA):应熟悉风险管理流程,确保质量体系中的风险控制措施得到有效执行。
  • 生产管理(Production Management):需了解风险评估结果,以优化生产流程和控制策略。

文件适用范围:
本文适用于全球范围内的辅料生产商、包装商和分销商,包括化学药品、生物制品等使用辅料的药品类型。主要针对原料药、创新药和仿制药等注册分类,由世界卫生组织(WHO)发布,适用于Biotech、大型药企、跨国药企等各类企业。

文件要点总结:

  1. 风险管理原则:“应当”在辅料的生产和控制中应用风险管理原则,以识别和评估相关风险。
  2. 风险识别与评估:强调了必须有文档化的“风险计划”或“标准操作程序”,并使用多学科团队进行风险评估。
  3. 个体辅料风险评估:每个辅料的“风险评估”应考虑原材料、溶剂、设备等多个方面,以确保辅料的质量和纯度。
  4. 集体辅料生产评估:在多个辅料在同一设施生产或包装的情况下,“特别”需要评估交叉污染的风险。
  5. 亚硝胺污染:“明确”需要识别和评估形成或污染亚硝胺的风险,考虑生产用水、环境、包装材料等因素。

以上仅为部分要点,请阅读原文,深入理解监管要求。

适用岗位必读:

  • QA(质量保证):负责确保辅料和成品药的质量控制符合WHO GMP要求。
  • 生产:需要了解高风险辅料的生产控制措施。
  • 供应链管理:确保辅料供应链的安全性和可追溯性。
  • 注册:了解高风险辅料的注册要求和文件要求。

工作建议:

  • QA:定期审查和更新辅料的质量标准,确保符合WHO GMP。
  • 生产:实施严格的生产控制措施,防止辅料污染。
  • 供应链管理:对供应商进行审计,确保辅料来源的安全性。
  • 注册:准备和提交与高风险辅料相关的注册文件。

文件适用范围:
本文适用于全球范围内的药品生产企业,特别是涉及化学药品、生物制品和疫苗等药品类型的生产。适用于所有规模的药企,包括Biotech、大型药企、跨国药企、CRO和CDMO等。由世界卫生组织(WHO)发布。

文件要点总结:

  1. 高风险辅料识别与管理:强调制造商需识别可能因自身特性或污染风险而成为高风险的辅料,并实施适当的控制措施。
  2. 质量控制与风险评估:要求制造商对辅料进行风险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实施控制,以确保辅料的安全性、纯度和质量。
  3. 供应链管理:强调供应链中每个环节的质量控制,包括供应商选择、原料采购、存储和分发。
  4. 检测与分析:要求使用适当的分析方法检测辅料中的污染物,如DEG、EG和亚硝胺。
  5. 记录与追溯:要求保持完整的记录,确保辅料和成品药的可追溯性。

以上仅为部分要点,请阅读原文,深入理解监管要求。

岗位必读建议:

  • QA:全面掌握无菌制剂、口服固体制剂、原料药、物料系统、厂房设备、HVAC系统和水系统的GMP要求。
  • 生产:重点关注无菌制剂、口服固体制剂和原料药的生产管理部分。
  • 研发:关注无菌制剂、口服固体制剂和原料药的质量风险管理及验证部分。
  • 质量控制:深入理解质量控制实验室的检验流程和质量标准建立。

文件适用范围:
本文适用于中国境内的无菌制剂、口服固体制剂、原料药的生产,适用于大型药企、Biotech、CRO和CDMO等各类企业。涵盖化学药、生物制品、中药等药品类型,包括创新药、仿制药、原料药等注册分类。

文件要点总结:

  1. 质量风险管理:强调了在无菌制剂、口服固体制剂和原料药生产过程中,对质量风险的识别、评估和控制的重要性。
  2. 生产管理:明确了生产过程中的关键控制点,包括无菌操作、环境监控和生产过程控制。
  3. 物料系统管理:规定了物料的接收、储存、标识、发放及不合格品管理的详细要求。
  4. 厂房与设施:强调了厂房设计、设备和HVAC系统对保证产品质量的重要性。
  5. 质量控制实验室:提出了实验室管理、检验流程、分析方法验证和原始数据管理的严格标准。

以上仅为部分要点,请阅读原文,深入理解监管要求。

必读岗位及工作建议:

  • QA:确保所有药用辅料的质量符合《中国药典》要求,监控辅料变更流程。
  • 研发:在制剂设计时,选择符合制剂要求的药用辅料,并进行适用性研究。
  • 生产:遵循药用辅料生产质量管理规范,确保辅料的化学稳定性和安全性。

适用范围:
本文适用于化学药、生物制品、疫苗、中药等各类药品的药用辅料,包括创新药、仿制药、生物类似药、原料药等。适用于中国境内的Biotech、大型药企、跨国药企、CRO和CDMO等企业。

要点总结:

  1. 辅料安全性与功能:药用辅料的安全性评估和其在制剂中的功能至关重要,影响制剂的质量、安全性和有效性。
  2. 辅料分类:辅料可按来源、用途、剂型、给药途径进行分类,以适应不同的制剂需求。
  3. 生产与质量控制:药用辅料的生产应符合质量管理规范,其变更需遵循法规和技术指导原则。
  4. 适用性研究:研究者和上市许可持有人应保证辅料满足制剂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要求,并进行适用性研究。
  5. 标准与内控:药用辅料应符合《中国药典》标准,必要时制定内控标准,确保辅料质量。

以上仅为部分要点,请阅读原文,深入理解监管要求。

取自“https://lib.shilinx.com/wiki/index.php?title=%E3%80%90%E8%AF%86%E6%9E%97%E4%B8%BB%E9%A2%98%E8%AF%8D%E3%80%91%E6%96%B0%E5%A2%9E%EF%BC%9A%E7%9F%A5%E8%AF%86%E7%AE%A1%E7%90%86%EF%BC%8C%E7%AA%84%E6%B2%BB%E7%96%97%E6%8C%87%E6%95%B0%E8%8D%AF%E7%89%A9%EF%BC%8C%E5%AE%9E%E8%B4%A8%E6%80%A7%E8%AF%81%E6%8D%AE%E7%AD%89%EF%BC%8C%E4%BF%AE%E8%AE%A2%EF%BC%9A%E5%8F%98%E6%9B%B4%EF%BC%8C%E8%8E%B7%E7%9B%8A%E9%A3%8E%E9%99%A9%E8%AF%84%E4%BC%B0%EF%BC%8C%E6%B8%85%E6%B4%81%E9%AA%8C%E8%AF%81%EF%BC%8C%E8%BE%85%E6%96%99%EF%BC%8C%E8%8D%AF%E5%93%81%E7%9F%AD%E7%BC%BA%E7%AD%89”
上一页: 【周末杂谈】FDA_局长谈我国药物进口美国
下一页: 【识林新解读】无菌干预措施风险评估,烟雾试验,CGT伦理审查,临床文件稽查,欧盟ATMP临床指南反馈
相关内容
相关新闻
  • 【识林主题词】新增:无效的OO...
  • 【识林主题词】新增:期中分析...
  • 【识林主题词】新增:控制图,...
  • 【识林主题词】新增:抗肿瘤药...
  • 【识林主题词】新增:容器密封...
热点新闻
  • 学习 “药典文献汇编” 迎接...
  • ICH 发布新 Q1 稳定性指南...
  • 【直播】25年4月全球法规月报...
  • 国内无菌附录征求意见稿发布,...
  • 国内药政每周导读:工艺验证检...

 反馈意见

Copyright ©2011-2025 shilin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识林网站版权所有 京ICP备12018650号-2 (京)网药械信息备字(2022)第00078号
请登录APP查看
打开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