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杂谈】咬文嚼字:治疗等效性
出自识林
【周末杂谈】咬文嚼字:治疗等效性
笔记 2022-08-14 对药学等效、生物等效、标签条件等概念的认知 7月20日,FDA发布了“评估治疗等效的工业界指南 (Evaluation of Therapeutic Equivalence – Guidance for Industry)”的征求意见稿,给出了FDA对疗效等效性的最新认知。全文长14页纸,包括:
疗效相等是仿制药的命根子。疗效不等是原研药吃独食的倚仗。有兴趣者,可登录识林阅读指南的原文和中译文。下面是笔者读指南的几点体会。 关于药品的治疗等效性,FDA规章21 CFR 314.3(b) 中是如下定义的:经FDA批准、药学等效、显示生物等效性、按标签使用时预期有全面相同的临床有效性和安全性的药品(… approved drug products that FDA has determined are pharmaceutical equivalents for which bioequivalence has been demonstrated, and that can be expected to have the same clinical effect and safety profile when administered to patients under the conditions specified in the labeling)。定义含多个限定词,名堂不少,读起来有些费解。 定义对药学等效的用词是determined(确定了),对生物等效的用词是demonstrated(显示了)。药品的药学性质是自身的理化属性,可直接测量确定。药品在生物体内的表现,是由两者相互作用所决定的。由于生物体远比药品复杂,未知因素多,可直接测量的往往是相互作用所导致的一些现象或显示。此处的假设是,对给定生物体,相似药品的显示也应相似,并反之亦然。生物等效性的研究,需要做实验设计及统计分析,并得出统计意义下的结论,间接地通过与生物体的相互作用来显示药品间相似性。所以,用显示这个词来表述药品的生物等效性就可以理解了。 这有点像GMP领域的两个词:verification(确认)和validation(验证)。前者是指从操作功能上,确认设备能达到其设计的指标,是直截了当操作层面的事。后者是指从效果上,显示一套做法(工艺)能达到其预期的效果,需要做实验设计及统计分析,并得出统计意义下的结论,是有一定复杂性的科学问题。 Labeling(标签)是个概念丰富的专有名词。此处,只谈与GCP合规的关系。众所周知,非合规情况下研制出来的药品是掺杂产品,不符合标签上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声称。简单说就是不满足标签的。这是什么意思呢?假想一个FDA批准的、橙皮书上标为与原研对照药品治疗等效(AB)的药品。批准时,检测生物等效性的现场一定是满足或被FDA认为满足GCP的,否则FDA不会批准药品的上市申请。但上市后,FDA在现场检查时,发现现场GCP违规。此时FDA就可将橙皮书中此药品的治疗等效性编码从AB降为BX,BX代表FDA没有足以判断治疗等效的数据。请注意,在此情况下,药品本身,即其理化属性,并没有改变。药品还是原来的药品,但其获得FDA批准上市的数据已经不被信任了,也就是说这些数据已是无效数据了。什么时候GCP合规问题解决了,数据可信了,FDA就会将橙皮书上此药品的治疗等效性编码从BX恢复到AB。这说明,治疗等效不单纯是个药品理化属性和治疗对象生物属性的概念,还涉及药品研制环节的合规监管属性。 识林-榆木疙瘩 识林®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适用岗位:
工作建议:
适用范围: 要点总结:
以上仅为部分要点,请阅读原文,深入理解监管要求。 |